成语拼音:nián lǎo lóng zhōng
成语解释:龙钟:行动不灵便。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鬼作筵》:“尔母年老龙钟,不能料理中馈。”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定语;多用于老人等
繁体字形:年老龙钟
英文翻译:Old dragon bells
年:1.时间的单位,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每4年有1个闰年:今年。去年。2.用于计算年数:三年五载。在广州住了两年。3.每年的:年会。年鉴。年产量。4.岁数:年纪。年龄。忘年交。益寿延年。5.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6.时期;时代:近年。明朝末年。7.一年中庄稼的收成:年成。年景。丰年。歉年。8.年节:新年。过年。给大家拜年。9.有关年节的(用品):年糕。年货。年画。10.姓。
老:1.年岁大(跟“少、幼”相对):老人。老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2.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老。敬老院。扶老携幼。3.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老了人了。4.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老手。老于世故。5.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6.同):老厂。老朋友。老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7.陈旧:老脑筋。老机器。这所房子太老了。8.原来的:老脾气。老地方。9.(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10.同):油菜太老了。11.(食物)火候大:鸡蛋煮老了。青菜不要炒得太老。12.姓。
龙:1.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2.封建时代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使用的东西:龙颜。龙廷。龙袍。龙床。3.形状像龙的或装有龙的图案的:龙舟。龙灯。龙车。龙旗。4.古生物学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动物,如恐龙、翼手龙等。5.姓。
钟:1.响器,中空,用铜或铁制成。2.计时的器具,有挂在墙上的,也有放在桌上的:挂钟。座钟。闹钟。3.指钟点、时间:六点钟。由这儿到那儿只要十分钟。4.(情感等)集中:钟爱。钟情。5.姓。6.同“盅”。
说到“年老龙钟”这个成语,大家可能会联想到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人形象。比如:“张爷爷虽然年老龙钟,但每天清晨仍坚持在院子里打太极拳。”这样的描述既点出了年龄带来的身体变化,也暗示了人物坚韧的性格。那问题来了:这个成语到底是在强调“老态”本身,还是另有深意?
其实,“年老龙钟”的核心在于传递一种时间沉淀下的状态。它不仅描述行动迟缓,更暗含阅历丰富的意味。比如小说里写:“茶馆老板年老龙钟地擦拭着茶具,每个动作都像在抚摸岁月留下的痕迹。”这里既没有贬低年龄的意图,反而赋予角色一种沧桑的韵味。这种用法是不是比单纯说“他年纪大了”更有画面感?
有趣的是,现代语境中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在降低。人们更倾向于用“银发族”“资深前辈”等中性词汇。不过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它依然能精准传递信息。比如描述传统手艺人时:“老师傅年老龙钟地坐在工作台前,手中的刻刀却稳如磐石。”这样的对比描写,反而突显了技艺与时间的共生关系。
个人认为,语言需要与时俱进,但不必刻意淘汰老成语。关键在于如何用得恰当。与其纠结“年老龙钟”是否过时,不如思考如何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赋予其更丰富的表达层次。毕竟每个词汇都是文化基因的载体,用得巧妙时,老树也能发新芽。
下次描写人物时,不妨试试这种思路:先观察细节,再选择合适的成语。比如描述老人整理旧照片的场景,可以说“她年老龙钟地翻开相册,浑浊的眼睛里忽然泛起年轻时的光彩”。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本意,又通过反差营造出情感张力,是不是比平铺直叙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