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ì mò fǎn běn
成语解释:亦作“弃末返本”。古指弃工商而务农桑。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东都赋》:“抑工商之淫业,兴农桑之盛务,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归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繁体字形:棄末反本
英文翻译:Discard the last and turn it back
弃:1.放弃;扔掉:抛弃。舍弃。遗弃。弃权。弃之可惜。2.姓。
末:1.东西的梢;尽头:末梢。秋毫之末。2.不是根本的、主要的事物(跟“本”相对):本末倒置。舍本逐末。3.最后;终了;末尾:春末。明末。末班车。上世纪末。4.末子:锯末。茶叶末儿。把药研成末儿。5.姓。6.戏曲角色行当,扮演中年男子,京剧归入老生一类。
反:1.颠倒的;方向相背的。与“正”相对:反面。反作用。2.指反革命、反动派:肃反。3.反抗;反对:反法西斯。反封建。4.翻转:反复。反败为胜。5.推及:举一反三。6.回;还:反击。反问。7.副词。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8.古同“返”。
本:1.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无本之木。2.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本末(头尾;始终)。根本(根源;彻底;本质上)。3.草的茎,树的干:草本植物。4.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体。5.原来:本来。本领。6.自己这方面的:本国。本身。本位。本分(fèn)。
“弃末反本”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放到生活中其实挺常见。比如公司开会时,有人突然说:“咱们别纠结PPT颜色了,先想想产品到底解决什么问题吧!”这时候,大家可能相视一笑——这不就是典型的“放弃细枝末节,回归事情本质”吗?
为什么有人会“弃末反本”?举个真实的场景:朋友创业时花三个月设计LOGO,结果发现用户更在意产品是否卡顿。后来他直接把LOGO改成纯文字,集中精力优化服务器,用户留存率反而涨了20%。你看,当次要问题开始消耗主要精力时,果断“砍掉尾巴”往往能救命。
再比如家庭教育。有些家长每天盯着孩子作业本上的字迹工整度,却忽略了孩子是否真正理解知识点。有位老师分享过:班里进步最快的学生,家长反而常对孩子说“写错字没关系,先告诉我这道题你的思路是什么”。这种“抓大放小”的智慧,正是“弃末反本”的生动实践。
这样做会不会太极端?其实关键在于动态平衡。就像做菜既要关注火候(本),也不能完全不管摆盘(末)。我采访过一位非遗传承人,他说:“以前总觉得刺绣针法越复杂越好,现在反而更注重图案传递的文化故事——但该用双面绣的时候绝不偷工减料。”这种“本末兼顾”的清醒认知,或许才是当代人最需要的生存技能。
科技领域有个有趣现象:某手机品牌曾因过度追求摄像头数量被吐槽,后来干脆推出“基础款”,保留核心拍摄功能的同时降低价格,销量反而逆势上涨。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所谓的“末”,可能只是别人定义的“标准答案”。敢于打破惯性思维重新聚焦,反而能开辟新赛道。
下次当你感觉陷入琐事漩涡时,不妨做个“优先级CT扫描”:当前投入时间最多的事情,真的在推动目标实现吗?就像整理房间时,与其反复调整装饰画位置,不如先清理堵塞通风口的旧报纸——毕竟空气流通才是居住舒适的根本。
说到底,“弃末反本”不是粗糙地将事物二元对立,而是培养一种“战略性舍弃”的视角。就像好的导演既会打磨剧本内核,也不会忽略服化道的质感,但永远清楚故事才是打动观众的核心。这种清醒的认知边界,或许正是我们在信息爆炸时代需要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