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īng kǒng shī cuò
成语解释:措:安排。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成语出处:都德《柏林之围》:“我和他惊恐失措地互相看着。”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指害怕
繁体字形:驚恐失措
英文翻译:Panic stricken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恐:1.害怕;畏惧:恐慌。惊恐。有恃无恐。诚惶诚恐。2.使害怕:恐吓。3.恐怕:恐难胜任。他不出席恐有原因。
失:1.丢掉:遗失。丧失。2.找不着:迷失路径。3.违背:失信。失约。4.没有把握住:失手。失足。5.没有达到目的:失意。失望。6.改变常态:失色。失神。7.错误:过失。千虑一失。
措:1.安排;安放:措置。手足无措。2.计划办理:筹措。
“惊恐失措”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呢?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明正走在漆黑的小巷里,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他顿时像被踩了尾巴的猫,整个人僵在原地,书包里的水杯哐当掉在地上。这时候用“惊恐失措”形容他的状态,是不是特别贴切?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反应是不是太夸张了?”其实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当我们遇到突发危险时,大脑的杏仁核会像火警警报器一样突然启动,暂时覆盖理性思考功能。就像上周新闻里那位快递小哥,送件时遇到楼里火灾警报误响,他抱着快递箱在楼道里转了三圈才找到安全出口,这就是典型的惊恐失措表现。
不过生活中很多“惊恐失措”并不涉及真正危险。比如公司突然通知要即兴演讲,王姐在会议室门口来回踱步,把发言提纲折成了纸飞机都没发现。这种既真实又带点滑稽的场景,反而让成语的使用更生动。我观察到现代人更容易在信息过载时产生类似反应,比如手机突然弹出二十条工作消息时,很多人会陷入短暂的决策瘫痪。
再来看个对比案例:消防演习时,接受过培训的员工能快速列队撤离,而新来的实习生却抓着水杯在茶水间转圈。这说明惊恐失措的程度其实与经验储备直接相关。就像老司机遇到爆胎能淡定换备胎,而新手可能会握着方向盘发抖,这种对比恰好印证了成语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有趣的是,动物世界也有类似表现。去年动物园直播里,孔雀被无人机吓得满场乱窜,羽毛都掉了两片。这种跨越物种的应激反应,让我们更能理解“惊恐失措”是人类共有的生存机制。下次遇到突发状况时,不妨给自己三秒深呼吸时间,你会发现肾上腺素的浪潮很快就会退去。
最后说点个人体会: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与其害怕出现惊恐失措的瞬间,不如把它看作检验心理韧性的机会。就像上周地铁急刹时,我旁边的小学生反而最先稳住身形,还顺手扶住了晃动的行李箱——这大概就是成语新解的最佳示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