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īng
  • kǒng
  • s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īng kǒng shī sè

成语解释: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成语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2章:“满朝文武见皇帝如此震怒,个个惊恐失色,替黄道周捏了一把冷汗。”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指害怕

繁体字形:驚恐失色

英文翻译:pale with fear

惊恐失色的意思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恐:1.害怕;畏惧:恐慌。惊恐。有恃无恐。诚惶诚恐。2.使害怕:恐吓。3.恐怕:恐难胜任。他不出席恐有原因。

失:1.丢掉:遗失。丧失。2.找不着:迷失路径。3.违背:失信。失约。4.没有把握住:失手。失足。5.没有达到目的:失意。失望。6.改变常态:失色。失神。7.错误:过失。千虑一失。

色:[sè]1.颜色:红色。绿色。2.脸上的表情:喜形于色。色厉内荏。3.情景;景象:景色。荷塘月色。4.种类:各色货品。花色齐全。5.质量:成色。足色。6.情欲。7.妇女的美好容貌:姿色。色艺双绝。[shǎi]同“色(sè)”。用于一些口语词,如“落(lào)色”“捎(shào)色”等。

成语评论

惊恐失色”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老张正悠哉游哉浇花,突然看见菜青蛇从花盆里探出头,顿时吓得双腿发软,脸色煞白如纸,手里的喷壶哐当掉在地上——这就是典型的“惊恐失色”。

这个成语和“大惊失色”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强调恐惧导致的面色改变,但“惊恐失色”更突出瞬间的剧烈反应。就像上周邻居家小孩玩火点燃窗帘,妈妈冲进浓烟里抱出孩子时,整张脸被熏得乌黑,可眼神里的惊恐比烟灰更明显。

有趣的是,历史故事里常有这种场景。《鸿门宴》中范增数次举玉玦示意项羽,项王犹疑不决时,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若当时有人记录他的表情,用“惊恐失色”形容再合适不过——毕竟这场宴会藏着刀光剑影。

现代生活中,我们虽不会遇到鸿门宴,但职场里也常见类似情形。记得去年公司系统被黑,技术主管盯着满屏乱码时,原本红润的脸庞瞬间褪去血色,手指在键盘上悬了足足五秒没落下。这种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保持镇定确实比惊慌更重要。

有人认为在当今社会,极端恐惧的场景越来越少,“惊恐失色”会不会过时?我倒觉得恰恰相反。当意外发生时,这个成语能精准捕捉到人类面对未知危险时的本能反应。就像暴雨天开车突然打滑,方向盘失控的瞬间,后视镜里映出的那张惊恐面容,远比“害怕”这个词更有画面感。

日常使用要注意什么?建议搭配具体情境描写。比如说“她惊恐失色地后退三步”,就不如“快递箱里突然窜出野猫,她惊恐失色地撞翻了玄关的伞架”来得生动。毕竟成语的生命力,在于能让人在字里行间看见会呼吸的故事。

惊恐失色的造句

  1. 造句 德军前进的势头和顺利使人人惊恐失色。
  2. 造句 惊惶万状兢兢战战惊恐失色惊恐万状噤若寒蝉。
  3. 造句 那家丁早已吓的惊恐失色,林飞还未使手段,他便竹筒倒豆子一般全说了出来。
  4. 造句 道奇看着苏雅那惊恐失色的双眼,仿佛歌唱似的说:真是人间绝色,连害怕都让人产生怜惜之意,我真想说,你的美快要赶上我了。
  5. 造句 我惊恐失色,一般而论,凡是和“实验”。
  6. 造句 乃蛮兵惊恐失色,夺路而走,崖高涧深,积雪路滑,大量士兵跌下悬崖摔死,太阳罕夺路而走。
  7. 造句 见她醒了,那张惊恐失色的小脸总算露出了几分欢喜。
  8. 造句 话音刚落,在王子殊被扼住脖子说不出话,一脸惊恐失色的表情中。
  9. 造句 张文进一看红菱那惊恐失色的摸样,忙安慰了几句,自古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大不了花点钱打点打点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