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īng
  • kǒng
  • wàn
  • zhuà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成语解释:万状:各种样子。惊慌恐惧得表现出各种形态。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驚恐萬狀

英文翻译:be convulsed with fear

惊恐万状的意思

惊:1.害怕;精神受到刺激,感到不安:惊慌。吃惊。2.惊动:打草惊蛇。3.骡、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马惊了。

恐:1.害怕;畏惧:恐慌。惊恐。有恃无恐。诚惶诚恐。2.使害怕:恐吓。3.恐怕:恐难胜任。他不出席恐有原因。

万:[wàn]1.数目。十个一千。2.比喻很多:万众。万般。3.副词。极;很;绝对:万没想到。万不得已。[mò]〔万俟〕复姓。俟(qí)。

状:1.形状;样子:状态。奇形怪状。2.情况:状况。病状。罪状。3.陈述或描摹:状语。不可名状。4.陈述事件或记载事迹的文字:供状。行状。5.指诉状:状纸。告状。6.褒奖、委任等文件:奖状。委任状。

成语评论

提到"惊恐万状",很多人会疑惑:这个成语究竟适合用在哪些场景?举个例子,当山洪突然暴发,村民看到泥石流裹挟着巨石倾泻而下时,那种面色煞白、手足无措的状态,就是最贴切的"惊恐万状"。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往往出现在遭遇突发危险或超乎想象的变故时。

有人可能会问:"惊恐万状"和普通害怕有什么区别?其实关键在于程度和表现形态。就像凌晨三点独居者突然听到玻璃碎裂声,浑身颤抖着握紧手机准备报警的状态,就比日常的紧张更接近"惊恐万状"。这种成语自带画面感,能让读者立即联想到极度恐慌时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在影视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强化戏剧冲突。比如谍战片里,秘密特工发现行踪暴露的瞬间,瞳孔放大、呼吸停滞的镜头语言,配合画外音"他顿时惊恐万状",能有效调动观众的情绪。不过我个人认为,在书面表达中适度使用效果更佳,过度渲染反而容易削弱文字的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生活中真正能达到"惊恐万状"程度的场景正在减少。毕竟我们生活在相对安定的环境里,但这并不妨碍文学创作中的运用。试着想象这样的画面:刚入职场的实习生不小心删除了公司服务器数据,看着黑掉的屏幕浑身僵直,这种职场版的"惊恐万状"同样能引发共鸣。

语言就像调色盘,关键要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当需要描绘人物遭遇重大变故时的极端反应,"惊恐万状"就像一管鲜艳的朱红色,能瞬间在文字画布上点染出强烈的情绪冲击。下次写作时,不妨先思考:这个场景是否值得动用如此浓墨重彩的成语?

惊恐万状的造句

  1. 造句 看见世贸大厦倒塌,人群惊恐万状。
  2. 造句 涨得手舞足蹈时是卖股的时机,跌得惊恐万状时是买股的时机。上升的时候不买股,下跌的时候不卖股,卖要卖在下跌前,买要买在上升前。
  3. 造句 炸弹在敌群中开了花,一个个惊恐万状,喊爹叫娘。
  4. 造句 当他看到自己的家人被杀死,我感到惊恐万状。
  5. 造句 他一番慷慨激昂的措辞引起了台下众人惊恐万状的摸样。
  6. 造句 郑成功慷慨激昂的讲话引起了敌人惊恐万状的样子。
  7. 造句 我以为我这次考试会不及格,我惊恐万状的回家。第二天,我竟然考了88分,喜出望外的我在下课后欢呼。
  8. 造句 很多难民营的居民都来自塞尔维亚。心灵的创伤使他们惊恐万状,无法安然返乡。
  9. 造句 在我军的重重包围下,城里的侵略军惊恐万状,简直如热锅上的蚂蚁。
  10. 造句 听见不远处的雪崩巨声,令山谷中的居民惊恐万状,夜不成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