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ì ér bù fèi
成语解释: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之亦惠而不费乎!”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指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繁体字形:僡而不費
英文翻译:a pleasure which would cost one nothing
惠:1.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恩惠:小恩小惠。施惠于人。受惠无穷。2.给人好处:平等互惠。3.敬辞,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惠临。惠顾。惠存。4.又同“慧”。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费:1.费用:水电费。医药费。免费。收费。2.花费;耗费:费心。消费。费了半天工夫。3.用得多;消耗得多(跟“省”相对):老式汽车费油。走山路费鞋。孩子穿衣裳真费。4.姓。
“惠而不费”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比如社区里组织免费的健康讲座,既让居民学到了知识,又不用额外花钱租场地——用社区活动室就行。这种“花小力气办大事”的思路,不就是典型的惠而不费吗?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单纯的“省钱”有什么区别?关键区别在于“双赢思维”。比如奶茶店推出“自带杯子减2元”活动,表面看少赚了2元,但既减少了包装成本,又提升了顾客好感,这才是真正的惠而不费。单纯克扣原料省成本,反而可能赶走客人。
职场上也能看到这个智慧。主管把重复性工作交给自动化系统处理,员工就能专注创意型任务。公司省了加班费,员工提升了价值感,业务反而发展更快。这比硬性要求加班或裁员高明得多,就像老话说的:“好刀用在刀刃上”。
我个人观察到,现在年轻人特别擅长这种智慧。他们用二手平台置换闲置物品,既环保又实惠;通过网络课程低成本提升技能,比盲目报培训班更聪明。这种“聪明消费”不是抠门,而是对资源的最优配置。
国际交往中也有类似案例。某国向邻国捐赠过剩医疗物资,既清理了库存,又改善了外交关系。比起直接给钱,这种方式既实际又不容易引发依赖心理。这让我想到: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恰到好处”里。
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越来越重要。当资源不再无限供应时,如何用巧劲创造更大价值,比单纯比拼投入更有意义。就像做菜时用大火快炒反而比慢炖更省燃气,关键是要找到那个“效率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