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èn shì jí sú
成语解释:见“愤世嫉俗”。
成语出处: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疾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憎恨世俗
繁体字形:憤丗疾俗
英文翻译:cynical
愤: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发怒:气愤。义愤。公愤。愤世嫉俗。
世:1.时代:近世。当世。2.人的一生:一生一世。3.一代传一代的:世医。世交。4.指有世交关系的:世叔。5.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辈分:第十五世孙。6.世界;社会:举世无双。公之于世。7.地质年代分期的第四级。如新生代第四纪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
疾:1.病:疾病。2.痛苦;疼痛:关心群众的疾苦。痛心疾首。3.痛恨:疾恶如仇。4.快;迅速;猛烈:疾走。疾风。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愤世嫉俗”这个词,听起来像是一股“看不惯全世界”的劲儿。比如有人吐槽:“现在的人只会跟风追流量,真本事没几个。”这句话里就带着对现实的失望和对群体的批判。但换个角度看,这种态度背后是不是藏着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呢?
为什么有人会愤世嫉俗?想象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发现职场里溜须拍马比踏实干活更容易升职,忍不住感慨:“这社会真是烂透了!”这种情绪其实像警报器——当理想和现实碰撞时,尖锐的批判声反而证明了内心仍有坚持的价值观。
明代画家徐渭有幅《墨葡萄图》,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把怀才不遇的愤懑化作水墨淋漓。这种艺术化的愤世嫉俗,反而成就了传世佳作。可见同样的情绪,用不同方式表达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批判现实等于消极吗?十九世纪的法国作家福楼拜,一边痛斥资产阶级的虚伪,一边在《包法利夫人》里精准解剖人性。他的“毒舌”恰恰推动了社会反思。就像中医里的以毒攻毒,适度的批判反而能成为清创的良药。
我曾在古镇遇到个做油纸伞的老匠人,他抱怨年轻人都不肯学手艺,却把每把伞骨磨得笔直。问他为什么坚持,他说:“看不惯塑料伞轻飘飘的样子。”这种带着挑剔的执着,反而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机。
如何避免掉进愤世嫉俗的陷阱?有个比喻很妙:拿着放大镜找瑕疵的人,会错过整片星空。与其整天吐槽“人心不古”,不如学学宋代文人苏轼——被贬黄州时还能发明东坡肉,把苦涩日子嚼出甜味。毕竟改变世界的前提,是先学会与不完美共存。
当代年轻人常说“摆烂”,其实更多是种自我保护式的黑色幽默。就像给手机贴防窥膜,既保持了观察世界的距离感,又不妨碍自己偷偷努力。这种带着清醒的疏离,或许正是新一代应对现实的智慧。
下次听到有人说“这届年轻人不行”,不妨笑着回一句:“是啊,所以我们才要更行。”毕竟批判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撕毁旧画卷,而是为新的创作腾出空白墙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