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ī máo qiú cī
成语解释: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成语出处:《旧唐书·崔元综传》:“虽外示谨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鞠狱,必披毛求疵,陷于重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指故意挑剔
繁体字形:披毛裘疵
英文翻译:To find fault by covering hair
披:1.覆盖或搭在肩背上:披着斗篷。披星戴月。2.打开;散开:披卷。纷披。3.(竹木等)裂开:这根竹竿披了。
毛:1.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羊毛。鸡毛。枇杷树叶子上有许多细毛。2.东西上长的霉:馒头放久了就要长毛。3.粗糙;还没有加工的:毛坯。毛铁。4.不纯净的:毛利。毛重。5.粗略:毛估。毛算。6.小:毛孩子。毛贼(小偷儿)。7.指货币贬值:钱毛了。8.姓。9.做事粗心,不细致:毛手毛脚。毛头毛脑。10.惊慌:心里有点儿毛。这下可把他吓毛了。11.发怒;发火:把他惹毛了,你要吃大亏。12.一圆的十分之一;角。
求:1.请求:求救。求教。求您帮我做一件事。2.要求:力求改进。精益求精。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3.追求;探求;寻求:求学问。实事求是。刻舟求剑。不求名利。4.需求;需要:供求关系。供过于求。5.姓。
疵:毛病;缺点:吹毛求疵。
“披毛求疵”这个成语,听起来就像在动物毛发里翻找虱子,形容人故意挑毛病。比如同事小王总爱对别人的报告指指点点:“这段字号不对,标点符号用错了,行间距怎么不统一?”其实内容本身没问题,他却揪着格式细节不放,像极了在完美蛋糕上数糖霜颗粒。
有人可能会问:“挑刺的人到底图什么?”背后可能有三种心态:追求完美的强迫症、显示优越感的心理需求,或是用批评掩盖自身不足。就像邻居张阿姨总嫌别人家装修土气,其实她家墙壁还掉着漆——通过贬低他人获得短暂的心理平衡。
不过换个角度看,特定场景确实需要“显微镜式检查”。比如程序员调试代码时,少个分号就能让整个系统崩溃;医生看CT片时,2毫米的阴影可能就是生死分界线。这时候的“挑刺”不再是找茬,而是专业精神的体现。
我发现当代社会有个有趣现象:越是强调“包容多元”,人们对细节的容忍度反而降低。就像短视频里常有弹幕吵架:“字幕错别字不能忍!”“背景音乐抢戏差评!”这种矛盾折射出集体焦虑——我们既渴望被包容,又忍不住用挑剔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与其争论该不该挑毛病,不如建立“有效找茬”的标准:指出问题时附带解决方案,批评时保持善意态度,区分核心问题与细枝末节。就像老木匠教徒弟:“说榫头歪了不算本事,要教他怎么把凿子握正。”毕竟,真正的改进从来不是靠放大镜找缺点,而是用工具箱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