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ú xiù ér guī
成语解释:拂袖:甩袖子,表示意志已决。指毫无留恋,回到家乡归隐。
成语出处:元·周文质《斗鹌鹑·自悟》套曲:“您都待重裀而卧,列鼎而食,不如我拂袖而归。”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拂袖而歸
英文翻译:come back with a flick of one 's sleeve
拂:[fú]1.拭,掸去:拂拭。拂尘。2.轻轻擦过:拂晓。春风拂面。微风拂煦。3.甩动,抖动:拂袖而去。4.违背,不顺:忠言拂耳。拂逆。[bì]古同“弼”,辅助。
袖:1.袖子:袖口。短袖儿。2.藏在袖子里:袖着手。袖手旁观。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归:1.返回:归国华侨。无家可归。2.还给;归还:物归原主。3.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殊途同归。千条河流归大海。把性质相同的问题归为一类。4.由(谁负责):一切杂事都归这一组管。5.属于(谁所有):功劳归大家。这些东西归你。6.用在相同的动词之间,表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批评归批评,奖金一分也没少给。7.珠算中一位除数的除法。8.姓。
“拂袖而归”这个成语听起来文绉绉的,但它背后其实藏着一种“潇洒退场”的态度。比如同事会上争得面红耳赤,有人突然起身说:“既然意见无法统一,那我便拂袖而归,各位继续讨论。”说完大步离开会议室——这种场景是不是既戏剧化又带着点倔强?
为什么用“拂袖而归”而不是直接说“生气离开”?关键在于动作细节。古人衣袖宽大,甩袖子这个动作自带情绪张力,既表达了不满,又保留了体面。比如朋友聚餐时聊到敏感话题,有人突然放下筷子:“话不投机半句多,诸位慢用,我先拂袖而归了。”话里带刺却又不失风度。
这个成语更适合哪些场景?日常生活中,职场谈判破裂、亲友争执不下时都能用。比如网购遇到卖家强词夺理,消费者可以留言:“若贵店坚持推诿责任,本人只能拂袖而归,并向平台投诉。”既表明立场,又暗示后续行动。
有趣的是,“拂袖而归”常被误读为“赌气出走”,实则暗含智慧。我曾见证过商务谈判中,甲方代表突然离席说“今日暂且拂袖而归”,三天后双方竟以更优条件达成合作。这种策略性退场,反而给彼此留出反思空间。
现代人处理矛盾时,不妨借鉴这种姿态。遇到不可调和的冲突,与其纠缠不休,不如暂时退场。就像小区业主群里有人提议:“既然物业拒不整改,我们不如集体拂袖而归——下周业主大会见分晓。”这种留有余地的抗争,往往比硬碰硬更有效。
当看到有人真正践行这个成语时,你会发现它不仅是情绪的宣泄,更是对自我价值的守护。重要的是在“拂袖”之后,记得带上解决问题的诚意归来——毕竟甩门而去只是过程,推动改变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