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ō luàn jì wēi
成语解释:平定乱世,救济危难。亦作“拨乱济时”。
成语出处:晋·龚壮《上李寿封事》:“管、蔡既兴,谗谀滋蔓,大义灭亲,拨乱济危。”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人力挽狂澜
繁体字形:撥亂濟危
英文翻译:Stir up trouble and relieve danger
拨:1.手脚或棍棒等横着用力,使东西移动:拨门。拨船。拨开云雾。2.分出一部分发给;调配:拨粮。拨款。拨两个人到锻工车间工作。3.掉转:拨头便往回走。4.用于成批的人或物:工人们分成两拨儿干活儿。大家轮拨儿休息。
乱:1.没有秩序和条理:乱七八糟。2.武装骚扰:兵乱。叛乱。3.使混乱;使紊乱:捣乱。以假乱真。4.任意;随便:不许乱扔纸屑。
济:[jì]1.过河;渡:同舟共济。2.救;救济:接济。缓不济急。3.(对事情)有益;成:无济于事。假公济私。[jǐ]1.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的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2.姓。
危:1.危险;不安全(跟“安”相对):危急。危难。转危为安。居安思危。2.使处于危险境地;损害:危害。危及。3.指人快要死:临危。病危。4.高;高耸:危冠。危樯。危楼。5.端正;正直:正襟危坐。6.二十八宿之一。7.姓。
什么是“拨乱济危”?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拆开看就明白了。“拨乱”是纠正混乱,“济危”是解救危难,合起来就是“在混乱中找到出路,帮人渡过难关”。比如公司突然遇到资金链断裂,管理层连夜开会调整战略,既稳住员工情绪又找到新投资人,这就是典型的拨乱济危。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解决问题”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主动性。比如去年某地突发洪水,志愿者不仅帮忙转移居民,还自发搭建临时物资站,这种既应对紧急状况又预防二次危机的做法,就比单纯救灾多了份前瞻性。
现实生活中怎么用这个词?想象你带团队做项目,原计划突然被客户推翻。这时候如果说:“咱们别慌,正好用拨乱济危的思路,把需求重新梳理成升级方案”,既传递信心又给出方法。这种表达比“重新改方案”多了战略高度。
我观察到,现代人面对突发状况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盲目乐观,要么消极放弃。其实像2020年餐饮业转型外卖、教育机构开发线上课这些案例,都是把危机当作优化结构的契机。这种思维转换本身,就是拨乱济危的智慧。
有个有趣的现象:越是复杂的系统,拨乱济危的价值越大。就像城市交通调度中心,早晚高峰时根据实时车流调整红绿灯节奏,比单纯增加警力更高效。这说明主动干预机制比被动应对更能创造价值。
下次遇到突发状况时,不妨试试这个思考框架:现状哪里乱?潜在危险是什么?我能调动什么资源?去年我家装修遇疫情停工,我就是用这个方法,把等待时间变成设计优化期,最后反而装出了更满意的效果。
说到底,拨乱济危不仅是应急手段,更是种生存智慧。它教会我们在变化中保持清醒,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就像老话说的“危机二字,危中有机”,关键看我们有没有转化的意识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