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á zéi ná zāng,ná jiān ná shuāng
成语解释:赃:赃物;奸:通奸。捉贼要有赃证,捉奸要有成双人证。指问罪要有真凭实据
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2回:“拿贼拿赃,拿奸拿双,你又不曾捉住他的孤老,你活活的打杀了媳妇,这是要偿命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拿贼拿赃,拿奸拿双
英文翻译:Take the thief, take the thief, take the pair
拿:1.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搬动(东西):他手里拿着一把扇子。把这些东西拿走。2.用强力取;捉:拿下敌人的碉堡。拿住一个小偷。凭他多年的教学经验,这门课他拿得下来。3.掌握:拿权。拿事。这事儿你拿得稳吗?4.刁难;要挟:这件事谁都干得了,你拿不住人。5.装出;故意做出:拿架子。拿腔作势。6.领取;得到:拿工资。拿一等奖。7.强烈的作用使物体变坏:这块木头让药水拿白了。碱搁得太多,把馒头拿黄了。8.引进所凭借的工具、材料、方法等,意思跟“用”相同:拿尺量。拿眼睛看。拿事实证明。9.引进所处置或所关涉的对象:别拿我开玩笑。
贼:1.偷东西的人。2.做大坏事的人(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工贼。卖国贼。3.邪的;不正派的:贼心。贼眉鼠眼。贼头贼脑。4.狡猾:老鼠真贼。5.伤害:戕贼。6.很;非常(多用于令人不满意的或不正常的情况):贼冷。贼亮。
拿:1.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搬动(东西):他手里拿着一把扇子。把这些东西拿走。2.用强力取;捉:拿下敌人的碉堡。拿住一个小偷。凭他多年的教学经验,这门课他拿得下来。3.掌握:拿权。拿事。这事儿你拿得稳吗?4.刁难;要挟:这件事谁都干得了,你拿不住人。5.装出;故意做出:拿架子。拿腔作势。6.领取;得到:拿工资。拿一等奖。7.强烈的作用使物体变坏:这块木头让药水拿白了。碱搁得太多,把馒头拿黄了。8.引进所凭借的工具、材料、方法等,意思跟“用”相同:拿尺量。拿眼睛看。拿事实证明。9.引进所处置或所关涉的对象:别拿我开玩笑。
赃:贪污受贿或偷盗所得的财物:追赃。退赃。
拿:1.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搬动(东西):他手里拿着一把扇子。把这些东西拿走。2.用强力取;捉:拿下敌人的碉堡。拿住一个小偷。凭他多年的教学经验,这门课他拿得下来。3.掌握:拿权。拿事。这事儿你拿得稳吗?4.刁难;要挟:这件事谁都干得了,你拿不住人。5.装出;故意做出:拿架子。拿腔作势。6.领取;得到:拿工资。拿一等奖。7.强烈的作用使物体变坏:这块木头让药水拿白了。碱搁得太多,把馒头拿黄了。8.引进所凭借的工具、材料、方法等,意思跟“用”相同:拿尺量。拿眼睛看。拿事实证明。9.引进所处置或所关涉的对象:别拿我开玩笑。
奸:1.奸诈:奸笑。奸计。老奸巨猾。2.不忠于国家或君主的:奸臣。3.出卖国家、民族或阶级利益的人:汉奸。内奸。为党除奸。4.自私;取巧:藏奸耍滑。这个人才奸哪,躲躲闪闪不肯出力。5.奸淫:通奸。强奸。
拿:1.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搬动(东西):他手里拿着一把扇子。把这些东西拿走。2.用强力取;捉:拿下敌人的碉堡。拿住一个小偷。凭他多年的教学经验,这门课他拿得下来。3.掌握:拿权。拿事。这事儿你拿得稳吗?4.刁难;要挟:这件事谁都干得了,你拿不住人。5.装出;故意做出:拿架子。拿腔作势。6.领取;得到:拿工资。拿一等奖。7.强烈的作用使物体变坏:这块木头让药水拿白了。碱搁得太多,把馒头拿黄了。8.引进所凭借的工具、材料、方法等,意思跟“用”相同:拿尺量。拿眼睛看。拿事实证明。9.引进所处置或所关涉的对象:别拿我开玩笑。
双:1.属性词。两个(多为对称的,跟“单”相对):双翅。举双手赞成。男女双方。2.用于成对的东西:一双鞋。一双手。买双袜子。3.属性词。偶数的(二、四、六、八等,跟“单”相对):双数。双号。4.加倍的:双料。双份。5.姓。
“拿贼拿赃,拿奸拿双”这句老话,字面意思是抓贼要找到赃物,抓通奸要抓到两人在一起的证据。听起来像是古代办案的规矩,但仔细一想,这道理放到今天也一样实用。比如,你怀疑同事偷了办公室的零食,总不能空口白牙就指责人家吧?总得翻翻他的抽屉,或者调个监控看看有没有“实锤”。这就是“拿贼拿赃”的现实版——没证据,谁都不该随便背锅。
问题来了:为什么非要“拿双”这么麻烦?举个例子,张三和李四吵架,张三说李四背后说他坏话。这时候如果光听张三一张嘴,李四肯定不服:“你说我干坏事,证据呢?”要是张三能拿出聊天记录或者找到其他证人,事情立马就清楚了。所以“拿双”的本质,是让双方都心服口服,避免冤枉好人。
我在工作中见过类似的情况。有个团队项目进度延迟,领导直接点名批评小王偷懒。结果一查打卡记录,小王反而是加班最多的。这事儿让我深刻体会到:没有铁证就下结论,就像蒙着眼睛射箭——射中算运气,射不中伤人心。后来团队立了规矩,所有问题必须附上数据或记录才能讨论,矛盾反而少了很多。
可能有人问:现代社会监控、数据这么多,还需要强调“拿赃拿双”吗?其实技术越发达,反而越需要警惕。比如网上经常有“看图说话”的谣言,一张模糊的照片能编出十个版本的故事。这时候更需要坚持“拿双”原则——多角度验证信息,而不是被情绪带着跑。就像疫情期间传抢购物资的消息,聪明人都会先看看超市货架实拍,而不是跟着转发焦虑。
最后说个冷知识:古代衙门审案时,如果只有人证没有物证,县官会在案卷上批“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你看,连古人都知道,光靠嘴皮子断案容易出冤假错案。现在有些家长教育孩子也爱用这招:“你说弟弟先动手?那你俩为什么衣服上都有泥?”你看,生活处处是学问,老祖宗的智慧早融进日常细节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