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á zéi jiàn zāng
成语解释:捉贼要查到赃物做凭证。
成语出处:明 无名氏《认金梳》第三折:“拿贼见赃,杀人验伤,我有何罪也?”明 汤显祖《牡丹亭》第五十三出:“谁是贼?老大人拿贼见赃,不曾捉奸见床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拿賊見贜
英文翻译:Take the thief and see the thief
拿:1.用手或用其他方式抓住、搬动(东西):他手里拿着一把扇子。把这些东西拿走。2.用强力取;捉:拿下敌人的碉堡。拿住一个小偷。凭他多年的教学经验,这门课他拿得下来。3.掌握:拿权。拿事。这事儿你拿得稳吗?4.刁难;要挟:这件事谁都干得了,你拿不住人。5.装出;故意做出:拿架子。拿腔作势。6.领取;得到:拿工资。拿一等奖。7.强烈的作用使物体变坏:这块木头让药水拿白了。碱搁得太多,把馒头拿黄了。8.引进所凭借的工具、材料、方法等,意思跟“用”相同:拿尺量。拿眼睛看。拿事实证明。9.引进所处置或所关涉的对象:别拿我开玩笑。
贼:1.偷东西的人。2.做大坏事的人(多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工贼。卖国贼。3.邪的;不正派的:贼心。贼眉鼠眼。贼头贼脑。4.狡猾:老鼠真贼。5.伤害:戕贼。6.很;非常(多用于令人不满意的或不正常的情况):贼冷。贼亮。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赃:贪污受贿或偷盗所得的财物:追赃。退赃。
“拿贼见赃”这成语到底啥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抓小偷得找到赃物当证据。听起来像句大白话,但生活中这事儿可没少闹误会。比如某天老王发现邻居家晒的腊肉少了,气冲冲找隔壁理论:“肯定是你家狗叼走了!”结果最后发现是野猫偷的。你看,没找到“赃物”就下结论,反而容易冤枉好人。
成语的实用场景在哪?举个例子:公司突然丢了份重要文件,经理怀疑是小张泄露的,但没证据就开会批评。结果三天后客户主动承认误删了邮件。这时候大家才反应过来——“拿贼见赃”可不只是说抓贼,更是在提醒我们遇事要讲证据链。
有人问:“现在都有监控了,这成语过时了吧?”其实刚好相反。前阵子朋友网购退货,商家咬定她寄回空包裹。朋友直接甩出快递站称重记录和拆箱视频,这就相当于新时代的“见赃”。可见不管科技怎么变,实物证据+完整逻辑链始终是硬道理。
我发现这成语还藏着现代人容易忽略的智慧。网上常有人凭聊天截图就给人“定罪”,结果发现是断章取义。就像去年某明星被爆黑料,网友群起攻之,后来发现照片是P的。这时候大家才想起“拿贼见赃”的重要性——情绪不能代替证据,子弹还得飞一会儿。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工作中越强调效率,越容易忘记这个道理。上周实习生急着交报告,把数据误差归咎于同事,结果查原始记录发现是自己公式设错了。这让我想到,所谓“赃物”不只是具体物件,更可能是关键信息或原始数据。
说到底,“拿贼见赃”不仅是办案原则,更像是种生活哲学。它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理性判断比快速反应更重要。就像老话说的,别急着当裁判,先当个合格的侦探——毕竟真相往往藏在细节里,不在唾沫星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