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üè rén zhī měi
成语解释:掠:夺取;美:美名。夺取别人的成绩、荣誉归己所有。
成语出处:宋 王楙《野客丛书 龚张对上无隐》:“异时,汤见上,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汤以宽对,不掠人之美以自耀。”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掠人之美
英文翻译:rob other's good point
掠: 掠 lüè ㄌㄩㄝˋ 夺取:掠夺。掠取。抢掠。劫掠。 擦过:掠视。浮光掠影。 拷打:掠笞。掠治。拷掠。 砍伐:掠林。 顺手抓取:随手掠起一根棍子。
人: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人。女人。人们。人类。2.每人;一般人:人手一册。人所共知。3.指成年人:长大成人。4.指某种人:工人。军人。主人。介绍人。5.别人:人云亦云。待人诚恳。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人。这个同志人很好。他人老实。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人不大舒服。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8.指人手、人才:人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人。9.(Rén)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美:1.美丽;好看(跟“丑”相对):这小姑娘长得真美。这里的风景多美呀!2.使美丽:美容。美发。3.令人满意的;好:美酒。价廉物美。日子过得挺美。4.美好的事物;好事:美不胜收。成人之美。5.得意:老师夸了他几句,他就美得了不得。6.姓。7.指美洲:南美。北美。8.指美国:美圆。美籍华人。
“掠人之美”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描述的现象其实特别常见。举个例子:小明花了一晚上帮团队整理数据,第二天开会时同事小李却说“这是我连夜做的分析”,直接把功劳揽到自己身上。这就是典型的“掠人之美”——把别人的成果或优点说成自己的。
有人可能会问:“掠人之美和抄袭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本质不同。抄袭是直接复制别人的作品,而掠人之美更多是“抢功劳”。比如你写了一篇论文,导师未经同意署名为第一作者,这不算抄袭,但属于掠人之美。它更强调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侵占,而非内容本身的盗用。
历史上有个经典案例:唐太宗曾让房玄龄监修国史,但后来史书成稿时,太宗却要求删去对自己不利的内容,并强调这是“帝王亲自定稿”。史官私下议论:“这明明是掠史官之美”。可见这种行为自古就存在,甚至权力越大越容易发生。
在现代职场中,掠人之美可能更隐蔽。比如部门会议上,小张刚提出优化流程的想法,主管马上接话:“这个方案我们管理层早就规划过了”。实际上主管根本没参与前期讨论。这种情况下,被掠美者往往陷入两难:争辩可能得罪上级,沉默又心有不甘。
我个人观察发现,越是强调团队合作的环境,掠人之美反而越容易发生。因为成果归属的界限变得模糊,就像小组作业里总有人只改了个标题却要平分荣誉。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提醒我们:既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创意,也要主动为他人正名。比如在汇报工作时,可以明确说“这个点子最初来自小王同学的提议”。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被掠美?有个简单标准:当别人的赞美让你觉得“这夸奖本该属于另一个人”时。比如邻居夸你养的花好看,其实是你太太每天在照料。这时候主动澄清反而能收获更多尊重,毕竟真诚永远比虚荣更有力量。
最后留个思考题:如果看到同事被领导掠美,该不该站出来说话?我的建议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是无心之失,私下提醒更稳妥;如果是系统性掠夺,或许需要更正式的解决方式。但无论如何,保持善意沟通始终是第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