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ǎn nù bù gǎn yán
成语解释:敢:胆量大;言:说。内心愤怒但不敢说出来
成语出处: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三回:“正是哑子吃黄连,苦在自肚里,敢怒不敢言。”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补语、分句;指胸中愤怒
繁体字形:敢怒不敢言
英文翻译:be forced to keep one's resentment to oneself
敢:1.有勇气;有胆量。例:勇敢。2.表示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敢想敢干。3.表示有根据地推断:我敢说,他这件事准办不成。不敢说有十成把握,八九成是肯定有的。4.副词。莫非;怕是。表示揣测又略带惊讶的语气:敢是他来了。5.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敢问。敢请。
怒:1.生气;气愤:发怒。恼怒。2.盛大:怒潮。狂风怒号。山花怒放。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敢:1.有勇气;有胆量。例:勇敢。2.表示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敢想敢干。3.表示有根据地推断:我敢说,他这件事准办不成。不敢说有十成把握,八九成是肯定有的。4.副词。莫非;怕是。表示揣测又略带惊讶的语气:敢是他来了。5.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敢问。敢请。
言:1.话:言语。语言。格言。诺言。发言。有言在先。言外之意。2.说:言之有理。畅所欲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4.姓。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心里憋着一团火,话到嘴边又硬生生咽回去?比如同事抢了你的功劳,老板布置了不合理的工作量,甚至家人做了让你不舒服的事——这时候的沉默,就是典型的"敢怒不敢言"。
为什么人们宁可憋着也不愿开口?举个真实案例:某公司茶水间里,小王看着主管把团队项目说成个人成果。他攥着咖啡杯的手都发白了,最终却挤出个笑脸说"您说得对"。因为他知道,公开质疑可能影响年终考评——这就是现实中的生存智慧。
再来看家庭场景。表妹悄悄告诉我,她妈妈总在亲戚面前数落她成绩差。我问:"怎么不当场反驳?"她苦笑:"顶嘴只会换来更凶的唠叨。"这种情况下的隐忍,就像给沸腾的水壶盖上盖子,虽然暂时压住了,但内压却在持续累积。
现代社会是否给了我们新的表达方式?观察发现,越来越多人选择在社交平台发匿名吐槽。有个有趣现象:某购物网站差评区里,真实用户常伪装成"朋友经历"来叙述。这种戴着面具的发声,何尝不是数字时代的"敢怒不敢言"?
在校园里,这个成语同样能找到对应。记得初中班主任总用"为你好"当口头禅,擅自拆看学生信件。当时全班同学都像被捏住后颈的猫,明明觉得被侵犯隐私,却只能互相使眼色。直到毕业十年后的同学会上,大家才敢笑着回忆这段"集体失语"的时光。
我个人认为,敢怒不敢言未必全是消极的。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绵里藏针",暂时的沉默可能是为积蓄力量。有个朋友处理客户投诉时,会先把愤怒写成三页纸,然后删减成三行专业回复。这种情绪管理,反而成就了她"最佳客服"的称号。
换个角度看,这种现象正在发生变化。00后职场新人给我很大启发:他们更善于用表情包表达不满,比如在工作群发"微笑脸"配上"好的呢",既传达了态度,又保持了表面和谐。这种新时代的沟通智慧,正在改写传统的人际相处模式。
当你下次感到"敢怒不敢言"时,不妨试试"情绪折纸法":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叠成飞机扔进抽屉。等冷静后再展开,往往会发现新的处理角度。毕竟,沉默不该是永久的枷锁,而是留给理智的缓冲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