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ì chū sān gān
成语解释:太阳升起来离地面已有三根竹竿那样高。约为午前八、九点钟。形容天已大亮,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成语出处:《南齐书 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日晕,虹抱珥直背。”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宾语;指时间不早了
繁体字形:日出三竿
英文翻译:the sun is three poles high
日:1.太阳:日出。日落。2.指日本:日圆。日语。3.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日班。日场。日日夜夜。夜以继日。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天:今日。明日。改日再谈。5.用于计算天数:十日。多日不见。6.每天;一天天:日记。日产量。日新月异。生产日有增加。经济日趋繁荣。7.泛指一段时间:往日。来日。昔日。8.特指某一天:假日。生日。国庆日。9.姓。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多数或多次:三思。三缄其口。3.姓。
竿:竿子:钓竿。立竿见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日出三竿”这个成语,大家可能听过但不太常用。它字面意思是太阳升到三根竹竿那么高,实际用来形容时间不早,比如“这都日出三竿了,你怎么还不起床?”这句话既带着调侃,又暗含对拖延行为的提醒。
有人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在批评赖床吗?其实不然!比如描述项目进度时可以说:“方案讨论会开到日出三竿,大家才达成共识。”这里既点明了时间流逝,又暗示讨论过程投入且持久,比单纯说“开了很久的会”更有画面感。
我注意到这个成语自带阳光意象。古人用竹竿丈量日影判断时间,现代人虽然用钟表,但“三竿”的高度联想依然生动。比如形容周末放松状态:“周六睡到日出三竿,拉开窗帘发现楼下早点摊都收摊了”,这种生活化的场景更容易引发共鸣。
这个成语适合什么场合用?我发现它特别适合需要委婉提醒的场景。比起直接说“你迟到了两个小时”,用“日出三竿才到公司,路上堵车了吗?”既保留了幽默感,又给对方留了台阶。这种表达方式在人际关系中就像抹了层蜂蜜的提醒,更容易被接受。
有个有趣现象:虽然成语本意带点责备,但现代人使用时常带着自我调侃。比如朋友聚会有人自嘲:“我现在每天坚持日出三竿起床,成功把早餐和午餐合并了。”这种反向运用反而凸显了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无奈,让成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观察发现,这个成语的传播正在经历迭代。年轻群体中流行把它拆解成“日上三竿我还在躺”,配上慵懒的猫咪表情包,反而成为年轻人对抗焦虑的一种文化符号。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每个时代都会在古老的河床上冲刷出新的波纹。
当夕阳把第三根竹竿的影子拉长时,或许我们可以重新思考:评判“该起床”的标准,是否也该随着时代变化而调整?毕竟有人适合做早起的百灵鸟,也有人天生是夜行的猫头鹰。重要的不是太阳的位置,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