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ì chū ér zuò,rì rù ér xī
成语解释: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成语出处:《庄子 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简朴的生活
繁体字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英文翻译:Work at sunrise and rest at sunset
日:1.太阳:日出。日落。2.指日本:日圆。日语。3.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日班。日场。日日夜夜。夜以继日。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天:今日。明日。改日再谈。5.用于计算天数:十日。多日不见。6.每天;一天天:日记。日产量。日新月异。生产日有增加。经济日趋繁荣。7.泛指一段时间:往日。来日。昔日。8.特指某一天:假日。生日。国庆日。9.姓。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作:[zuò]1.劳动;劳作:精耕细作。作息制度。2.起:振作。枪声大作。3.写作;作品:著作。佳作。4.假装:作态。装模作样。5.当作;作为:过期作废。6.进行某种活动:同不良倾向作斗争。自作自受。7.同“做”。[zuō]作坊:小器作。
日:1.太阳:日出。日落。2.指日本:日圆。日语。3.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日班。日场。日日夜夜。夜以继日。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天:今日。明日。改日再谈。5.用于计算天数:十日。多日不见。6.每天;一天天:日记。日产量。日新月异。生产日有增加。经济日趋繁荣。7.泛指一段时间:往日。来日。昔日。8.特指某一天:假日。生日。国庆日。9.姓。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息:1.呼吸时进出的气:喘息。鼻息。一息尚存,此志不懈。2.消息:信息。3.停止:息怒。息兵。自强不息。偃旗息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4.休息:歇息。作息时间表。5.滋生;繁殖:蕃息。生息。6.利钱;利息:年息。月息。还本付息。7.指子女:子息。8.姓。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最早用来形容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太阳升起时下田干活,太阳落山后回家休息。比如,老李头每天天刚亮就去菜园浇水除草,傍晚收工回家喝茶看报,邻居常笑他活得像个“古代农夫”。这种生活方式看似简单,但为什么古人会强调“跟着太阳走”呢?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原始”作息吗?其实,成语的核心并非要求完全复制古人生活,而是提倡尊重自然规律。比如程序员小张虽然不用种地,但坚持早睡早起后发现,早晨写代码效率比熬夜高得多。这背后其实有科学依据:人体生物钟与日光变化同步时,更容易保持专注和精力充沛。
另一个常见疑问是:现代人工作压力大,能做到“日入而息”吗?我观察到不少创业者采用“分段式作息”——晚上十点休息,凌晨四点起床处理工作,既保证睡眠又避开通勤高峰。就像住在山区的王阿姨说的:“别看我们村没路灯,大伙儿跟着日头走反而少生病。”这种弹性调整恰恰说明,传统智慧可以融入现代场景。
我自己尝试过三个月规律作息后有个有趣发现:周末故意睡懒觉反而更累。这让我想到,就像植物需要稳定的光照周期才能开花结果,人体或许也需要相对固定的作息节奏。现在我会在阴雨天用智能灯具模拟日出光线,帮助身体自然清醒——你看,古人依靠太阳,我们还能借助科技。
最后想说的是,与其纠结是否完全“复古”,不如抓住这个成语的本质:主动建立与自然节律的和谐关系。城市白领林姐的案例很有意思,她通过每天提前两站下地铁步行回家,既完成“日入而息”的过渡仪式,又增加了运动量。这种将传统智慧“翻译”成现代方案的做法,或许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