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ì yuè wú guāng
成语解释:连太阳和月亮都失去了光彩。比喻极其黑暗。
成语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所谓白日陆沉,日月无光,人鬼不能见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状语;多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日月無光
英文翻译:the sun gave forth no more of its light
日:1.太阳:日出。日落。2.指日本:日圆。日语。3.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跟“夜”相对):日班。日场。日日夜夜。夜以继日。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天:今日。明日。改日再谈。5.用于计算天数:十日。多日不见。6.每天;一天天:日记。日产量。日新月异。生产日有增加。经济日趋繁荣。7.泛指一段时间:往日。来日。昔日。8.特指某一天:假日。生日。国庆日。9.姓。
月:1.月球;月亮:月食。月光。赏月。2.计时的单位,公历1年分为12个月。3.每月的:月刊。月产量。4.形状像月亮的;圆的:月琴。月饼。5.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光:1.通常指照在物体上,使人能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如太阳光、灯光、月光,以及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等。也叫光波、光线。2.景物:风光。春光明媚。3.光彩;荣誉:为国增光。4.比喻好处:沾光。叨光。借光。5.敬辞,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光临。光顾。6.光大;使显耀:光前裕后。光宗耀祖。7.明亮:光明。光泽。8.光滑;光溜:磨光。这种纸很光。9.一点儿不剩;全没有了;完了:精光。用光。把敌人消灭光。10.姓。
日月无光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比如台风过境时,乌云密布、狂风呼啸,整个天空暗得像是被黑布蒙住了。这时候可以说:"暴雨倾盆而下,天地间日月无光,连对面楼的轮廓都看不清了。"这样的场景描写,是不是瞬间让人感受到自然力量的压迫感?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天气吗?当然不是。在历史典故中,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里,史书就有"杀声震天,刀光蔽日,战场之上日月无光"的记载。这里既描绘了战斗的惨烈,又暗喻了战争带来的黑暗时代,可见成语的运用可以非常灵活。
现代生活中怎么用才贴切?比如描写科技产品过度使用的情景:"地铁车厢里人人低头看手机,屏幕的冷光照得人脸发青,仿佛整个空间都日月无光。"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意境,又赋予了新时代的观察视角,是不是很有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常被误解为单纯描写黑暗。实际上它更强调"失去原有光辉"的深层含义。就像有人评价某位艺术家晚期的作品:"他的画作虽技巧娴熟,却失了早年的灵气,就像日月无光的天空,徒留匠气。"这种比喻式的用法,往往能引发更深的思考。
个人觉得,日月无光这个成语就像块调色板上的深灰颜料。用得好能为文字增添厚重感,但滥用就会让文章变得阴沉。下次写作时不妨试试,用它来对比光明与黑暗的转换,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现在你大概明白了吧?这个成语的核心在于通过环境描写传递某种状态或情绪。无论是自然灾害的现场,还是心理层面的隐喻,只要抓住"遮蔽原有光芒"这个关键点,就能用得恰到好处。就像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里写暴雨场景那样,文字的感染力往往藏在看似夸张的比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