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jiàn wàn lǐ
成语解释:明:眼睛亮;鉴:洞察。对外面或远方的情况了解得很清楚。形容人料事准确,识见高明
成语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9回:“谭道台昨夜筹画,果然明鉴万里。”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比喻人有预见性
繁体字形:明鑒萬裏
英文翻译:Learn from others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鉴:1.镜子(古代用铜制成)。2.照:水清可鉴。3.仔细看;审察:鉴别。鉴定。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引以为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惠鉴。台鉴。钧鉴。
万:[wàn]1.数目。十个一千。2.比喻很多:万众。万般。3.副词。极;很;绝对:万没想到。万不得已。[mò]〔万俟〕复姓。俟(qí)。
里:[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明鉴万里”这个成语?比如有位创业者提前预判到市场变化,在同行还在观望时果断转型,朋友感慨道:“你这眼光真是明鉴万里。”这里既夸赞了对方的洞察力,也暗含了对长远趋势的精准把握。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只能用在商业场景吗?当然不是。去年小区物业更换路灯系统时,张师傅坚持选用太阳能设备。当时有人嫌价格贵,结果今年电费普涨20%,大家才明白他“明鉴万里”的建议有多重要。这说明在民生领域,预见性决策同样能创造长期价值。
成语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思维模式?我曾观察过几位擅长战略规划的前辈,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像搭积木那样梳理碎片信息。比如把政策动向、技术突破、消费习惯的变化摆在桌面,找出这些模块间的连接点,最终拼出未来三年的发展图景。这种系统化思考方式,或许就是“明鉴万里”的现实注脚。
年轻人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多关注“不相关”领域。就像下围棋时,高手会留意边角的局势变化。去年有位大学生因为关注气象数据,提前预判到农产品价格波动,在期货市场小试牛刀。跨领域的信息串联,往往能打开新的观察维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明鉴万里”有了新内涵。它不再是单纯的远见卓识,更像是沙里淘金的信息筛选能力。就像导航软件能从无数路线中规划最优解,现代人更需要建立自己的认知过滤系统。毕竟在数据海洋里,精准判断比盲目收集更重要。
最后不妨思考:当我们称赞某人明鉴万里时,究竟在认可什么?或许不只是对结果的赞叹,更是对持续观察、深度思考这种习惯的肯定。就像老中医把脉能知五脏状态,生活中的智者也能从细微处看见大趋势。这种能力,本质上是用心观察世界留下的思维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