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ā yī jǐng bǎi
成语解释:儆:警戒。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尹翁归传》:“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殺一儆百
英文翻译:execute one as a warning to others
杀:1.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2.战斗,搏斗:杀出重围。3.消减:杀风景。4.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5.收束:杀价。杀尾。6.勒紧,扣紧:杀车。7.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笑杀人。恨杀。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儆:让人自己觉悟而不犯过错:儆戒。以儆效尤。
百:表示很多:百草。百货。百科全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精神百倍。百闻不如一见。
提起“杀一儆百”,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用强硬手段震慑他人”。比如古代将领抓住一个逃兵当众处罚,吓得其他士兵再也不敢临阵脱逃。说白了,就是用一个人的例子让更多人“长记性”。但这么做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举个日常例子:公司发现有人迟到,领导单独批评了迟到最严重的小王,并在会议上点名提醒。结果整个部门出勤率明显提升。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只罚小王,其他人就不算数了?”其实核心逻辑在于:用具体案例建立“规则红线”,比空喊口号更有效。毕竟亲眼看到后果时,人们更容易联想到自己。
不过这种方式有没有副作用呢?我曾在社区见过类似场景:物业为整治乱停车,直接锁住占道车辆并拍照公示。虽然乱停现象减少,但被锁车的车主觉得丢了面子,反而引发争执。这说明“儆百”的前提是“杀一”的手段必须合理适度,否则可能激化矛盾。
有人好奇:“现在讲究人性化管理,这种方式过时了吗?”其实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比如学校处理作弊,如果老师公开批评学生A却私下帮助他补课,既维护了考场纪律,又让其他学生明白“犯错有机会改正”,这比单纯惩罚更有温度。说到底,“儆百”不是目的,而是传递规则的严肃性。
观察身边会发现,这种方式更多出现在需要快速建立秩序的场合。比如新团队刚组建时,管理者通过处理典型问题来明确底线;救灾现场指挥员严惩物资私占者来保障公平分配。这些场景里,明确的警示能快速凝聚共识,但长期来看还需要配合正向激励才能持久。
换个角度看,“杀一儆百”就像交通信号灯:红灯亮起时拦下闯灯者,既保护了当事人,也让其他司机看到违规成本。但红绿灯系统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始终如一地执行规则,而非偶尔抓个典型。这提醒我们:警示作用必须建立在公平、稳定的制度基础上。
最后想说,任何管理方法都像工具,用对了能事半功倍。与其争论“该不该杀一儆百”,不如思考如何让它成为建立规则的“启动键”——既要有果断的行动表明态度,也要留出改进空间让人心服口服。毕竟最终目标不是制造恐惧,而是推动群体向更好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