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è
  • shè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í è bù shè

成语解释:罪大恶极,不可饶恕。

成语出处:清·龚炜《巢林笔谈续编·牛肉鳝鱼》:“按《唐律》屠牛者,在极恶不赦内。”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罪恶极大

繁体字形:極惡不赦

英文翻译:perpetrate every conceivable crime and be unpardonably wicked

极恶不赦的意思

极:1.顶点;尽头:登峰造极。无所不用其极。2.地球的南北两端;磁体的两端;电源或电器上电流进入或流出的一端:南极。北极。阴极。阳极。3.尽;达到顶点:极力。极目四望。物极必反。极一时之盛。4.最终的;最高的:极度。极端。极量。5.“极”也可做补语,但前头不能用“得”,后面一般带“了”,如“忙极了”。6.姓。

恶:[è]恶劣;坏:恶习。恶意。[wù]讨厌;憎恨(跟“好”hào相对):好恶。深恶痛绝。[ě]1.[恶心](ě·xin)2.有要呕吐的感觉:胃里不舒服,一阵一阵地恶。3.厌恶;令人厌恶:这种丑事,让人恶。你别在这儿恶我了。4.揭人短处,使难堪:他太抠门儿,得找个机会恶恶他。[wū]1.同“乌2”。2.表示惊讶:恶,是何言也(啊,这是什么话)!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赦:免除或减轻刑罚:大赦。赦罪。赦免。

成语评论

提到"极恶不赦"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联想起影视剧里的经典台词。比如《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段落,当晁盖得知贪官搜刮民脂民膏时,怒斥道:"这等极恶不赦之徒,合该天打雷劈!"短短八个字,既道出罪行的严重性,又传递着惩恶扬善的民间正义。

这个成语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其实关键在于"不赦"二字。古代衙门审案时,若犯人犯下谋逆、弑亲等重罪,案卷上就会盖上"十恶不赦"的朱红官印。现代语境中,我们常用它形容那些突破道德底线、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行为。比如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导致数万家庭积蓄化为乌有,媒体就会用"极恶不赦的商业欺诈"来定性。

有个有趣的对照案例:北宋宰相吕蒙正年轻时曾因饥寒偷食贡品,后来主动向朝廷请罪。宋太宗却笑言:"此乃饥寒起盗心,非极恶不赦之罪。"这说明古人判案时,会区分主观恶意与客观困境。反观现代某些网络暴力事件,施暴者明知会给他人造成永久伤害仍恶意中伤,这种行为才真正当得起"极恶不赦"的评价。

在社区调解工作中,我发现人们对这个成语存在两极理解。有位调解员处理家暴案件时,用"极恶不赦"形容施暴者,反而激化了矛盾。后来改用"需要心理干预的行为问题"表述,既维护了司法严肃性,又为后续矫正留有余地。这提醒我们:语言是活的工具,成语的使用要考虑具体语境。

最近重读《罪与罚》,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的心理煎熬,恰似"极恶不赦"这个成语的人性注脚。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文学告诉我们:真正不可赦免的,或许不是行为本身,而是丧失良知与悔意的灵魂堕落。这让我联想到现代司法体系中"终身监禁不得假释"的量刑标准,本质上与成语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

当我们在新闻里看到毒奶粉事件、疫苗造假案时,之所以会脱口而出"极恶不赦",其实是出于对基本道德秩序的捍卫。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是文明社会集体良知的自然流露。正如古希腊城邦用陶片放逐法惩治危害公共安全者,成语承载的不仅是语言之美,更是跨越时空的文明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