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ái è bù quān
成语解释:悛:悔改。心藏奸恶,不思悔改
成语出处:《周书·武帝纪》:“而彼怀恶不悛,寻事侵轶,背言负信,窃邑藏奸。”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坏人
繁体字形:懷惡不悛
英文翻译:Have a bad heart
怀:1.胸部或胸前:掩着怀。小孩儿睡在妈妈怀里。2.心怀;胸怀:壮怀。襟怀。3.思念;怀念:怀乡。怀友。怀古。4.腹中有(胎):怀胎。怀孕。5.心里存有:怀恨。不怀好意。少(shào)怀大志。6.姓。
恶:[è]恶劣;坏:恶习。恶意。[wù]讨厌;憎恨(跟“好”hào相对):好恶。深恶痛绝。[ě]1.[恶心](ě·xin)2.有要呕吐的感觉:胃里不舒服,一阵一阵地恶。3.厌恶;令人厌恶:这种丑事,让人恶。你别在这儿恶我了。4.揭人短处,使难堪:他太抠门儿,得找个机会恶恶他。[wū]1.同“乌2”。2.表示惊讶:恶,是何言也(啊,这是什么话)!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悛:悔改: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什么是“怙恶不悛”?这个词乍一听有点生僻,但其实拆开来看就很好理解。“怙”是依赖、坚持的意思,“悛”是悔改,所以整个成语形容的是“坚持作恶,死不悔改”的人或行为。比如有人明明知道闯红灯危险,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交通规则,甚至对别人的劝告嗤之以鼻——这就叫怙恶不悛。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词和‘屡教不改’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很像,但“怙恶不悛”更强调主动作恶的顽固性。比如公司里有个员工总是故意拖延团队进度,领导多次提醒后他反而变本加厉,这时用“怙恶不悛”来形容就比“屡教不改”更有画面感,仿佛能看到他抱着错误不撒手的模样。
在历史故事里,商纣王就是个典型例子。大臣比干劝他勤政爱民,他不但不听,反而挖了比干的心。这种明知是错却偏要一条道走到黑的行为,用“怙恶不悛”形容再贴切不过。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也在提醒我们: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把错误当勋章,把固执当个性。
现代生活中,这个词还能用在哪些场景?比如网络暴力中有人持续攻击他人,即便证据摆在眼前也不肯道歉;或者某些企业明知产品有缺陷却隐瞒问题继续销售。这些行为背后都有种“我就这样,你能怎样”的顽固心态,这种心态正是“怙恶不悛”的核心。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其实像面镜子。它既照出人性中不愿面对错误的弱点,也映照出改正错误需要的勇气。当我们用这个词批评他人时,或许也该想想:自己是否在某些小事上也有类似的固执?比如坚持熬夜、拖延工作,这些看似微小的“恶习”,积累起来也可能成为生活的绊脚石。
语言的力量在于精准表达。下次遇到那些“明知山有虎,偏要虎山行”的顽固派,与其说“你怎么总这样”,不如用“怙恶不悛”来点破本质。毕竟,把问题说清楚,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生活中处处是改正错误的机会,关键在于愿不愿意松开紧握错误的那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