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rěn è bù quān
成语解释:长期作恶而不悔改。
成语出处:明 宋濂《胡公神道碑铭》:“苟能去逆效顺,悉从厚宥;或稔恶不悛,城一破,悔无及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等
繁体字形:稔惡不悛
英文翻译:remain impenitent
稔:1.庄稼成熟:丰稔。2.年;一年:不及三稔而衰。3.熟悉(多指对人):素稔。稔知。
恶:[è]恶劣;坏:恶习。恶意。[wù]讨厌;憎恨(跟“好”hào相对):好恶。深恶痛绝。[ě]1.[恶心](ě·xin)2.有要呕吐的感觉:胃里不舒服,一阵一阵地恶。3.厌恶;令人厌恶:这种丑事,让人恶。你别在这儿恶我了。4.揭人短处,使难堪:他太抠门儿,得找个机会恶恶他。[wū]1.同“乌2”。2.表示惊讶:恶,是何言也(啊,这是什么话)!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悛:悔改: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稔恶不悛”这个词乍一听有点生僻,但拆开来看其实很好理解——“稔”是积累,“恶”是坏事,“不悛”是不悔改,合起来就是“长期作恶、死不悔改”。比如历史剧中,一个暴君明明民怨沸腾,却依然横征暴敛、滥杀忠臣,百姓背地里骂他:“此人稔恶不悛,迟早自食恶果!”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和“屡教不改”有什么区别?其实核心差异在“时间跨度”。“屡教不改”可能指短期内多次犯错,而“稔恶不悛”更强调长期作恶形成的惯性。比如某企业连续十年偷排污水,即便被罚款仍暗地开工,环保组织批评时就会用这个词,暗含“恶习已深入骨髓”的意味。
记得前几年有个新闻,某保健品公司虚假宣传坑骗老年人,即便媒体曝光、子女劝阻,负责人仍变本加厉开发新骗局。这种案例中,“稔恶不悛”比普通批评更有力量——它不只是说犯错,更是点明作恶者早已把恶行当成了习惯,甚至形成了扭曲的价值观。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虽然语气严厉,但用对场景反而能引发反思。比如朋友吐槽上司总抢下属功劳,你可以半开玩笑说:“小心啊,稔恶不悛的人最后容易众叛亲离。”既表达了态度,又给对话增添了文化厚度。比起直接说“这人太坏了”,成语的含蓄反而让批评更容易被接受。
现代社会里,“稔恶不悛”的现象其实离我们不远。小到插队还理直气壮的路人,大到财务造假的企业,本质上都是明知故犯且拒绝改正。但换个角度看,这个词也在提醒我们:及时止损永远不晚。就像老话说的“浪子回头金不换”,与其等到“稔恶”时才追悔,不如在第一个错误出现时就按下暂停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