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ǐ yù bù yī
成语解释:毁誉:诋毁和称赞;不一:不一样,不一致。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说法不一。
成语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7回:“外臣毁誉不一,俱着各自据实奏闻。”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毁譽不一
英文翻译:critically-acclaimed
毁:1.破坏;糟蹋:毁灭。销毁。好好儿的一本书,让你给毁了。2.烧掉:烧毁。焚毁。3.说别人坏话;诽谤:毁誉。诋毁。4.把成件的旧东西改成别的东西(多指衣服):用一件大褂给孩子毁两条裤子。5.姓。
誉:1.名誉:荣誉。誉满全国。2.称赞:毁誉。誉不绝口。3.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提到“毁誉不一”,很多人会联想到生活中那些争议不断的事物。比如一家网红餐厅开业,社交媒体上有人夸它“菜品创意满分”,也有人吐槽“价格虚高、口味普通”。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恰恰体现了人们需求的多样性——有人追求新鲜感,有人更在意性价比。
毁誉不一是否代表失败?其实不然。比如某品牌手机取消耳机孔的设计,初期被批“反人类”,但后来无线耳机的普及反而验证了它的前瞻性。争议本身可能是一种“压力测试”,帮助事物在迭代中找到平衡点。
职场上也能看到类似现象。某公司推行“弹性打卡制”,老员工觉得“打乱工作节奏”,年轻人却认为“更人性化”。这种分歧往往源于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就像同一杯咖啡,有人喝到醇香,有人只尝到苦涩。
如何看待毁誉不一的评价?我的观察是:当某个事物同时收获鲜花和板砖,往往说明它触碰到了真实的社会痛点。就像社区垃圾分类推行时,环保主义者鼓掌支持,嫌麻烦的居民抱怨连连——这种碰撞反而推动了更接地气的解决方案诞生。
艺术领域更是典型。某先锋话剧采用沉浸式演出,年轻观众大呼“颠覆传统”,老一辈观众却觉得“看不懂”。但正是这种争议,让创作者意识到需要在实验性与大众接受度之间架设桥梁。
换个角度看,毁誉不一的状态可能比全盘否定或一致好评更有生命力。就像健身房里新引进的搏击课,有人因强度太大放弃,有人却从中找到释放压力的出口。市场的筛选机制会自然沉淀出真正适合的群体。
当我们面对分歧时,或许可以少些站队,多些观察。就像吃榴莲的过程:觉得它臭的人避之不及,爱上它的人欲罢不能——而这两种感受,本质上都是真实的味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