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ǎi bù yī dài
成语解释:犹言无一宽免。
成语出处:《新唐书 酷吏传 来俊臣》:“后信之,诏于丽景门别置狱,敕俊臣等颛按事,百不一贷。”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全部
繁体字形:百不一貸
英文翻译:A hundred different loans
百:表示很多:百草。百货。百科全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精神百倍。百闻不如一见。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贷:1.借入或借出:贷款。2.通过相关手续、按一定条件借出的钱:农贷。信贷。3.推卸:责无旁贷。4.宽恕:严惩不贷。
哎哟,说到“百不一贷”这个成语,可能有人会挠头:这词儿啥意思?咱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哈!比如老张开餐馆,后厨小王偷偷用过期食材,老张直接把他开了。有人劝他“年轻人给次机会嘛”,老张一摆手:“食品安全百不一贷,这事儿没得商量!”你品,你细品,这成语可不就是“绝对不容忍”的意思?
那问题来了,为啥非得用这么重的词呢?咱打个比方你就懂——就像你家娃考试作弊被抓包,你是轻飘飘说句“下不为例”,还是板起脸严肃处理?要我说啊,原则性问题就得百不一贷,这和溺爱可差着十万八千里呢!毕竟老祖宗早就说过:“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对吧?
不过有些人可能会嘀咕:这成语听着怪吓人的,现实里真能用上?嘿,你还别说!最近看新闻,有个网红餐厅被查出卫生问题,监管部门直接贴封条+顶格罚款。要我说啊,这种雷霆手段才是真正的百不一贷,比隔靴搔痒的警告管用多了。现在这社会,有些红线就是得亮出“零容忍”的态度。
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事儿——大伙儿发现没?这成语用在感情里也挺带劲!比如你对象跟别人搞暧昧,你是装傻充愣还是快刀斩乱麻?虽然听着扎心,但感情里的忠诚问题还真得百不一贷。当然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咱可不是劝人随便分手哈!
话说回来,用这成语也得讲究火候不是?就像炒菜放盐,放少了没滋味,放多了齁得慌。我觉着吧,关键得看事情性质。要是同事偶尔迟到这种小事,当然可以通融;但要是触碰法律底线的事儿,那必须得百不一贷。这个分寸感啊,可比背成语难掌握多了!
最后扯句闲篇儿——现在有些商家搞“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的把戏,要我说消费者权益保护也该百不一贷。毕竟咱普通老百姓过日子,谁不想活得硬气点儿?您说是这个理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