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ǐ wù chǒu lèi
成语解释:指连缀同类事物,进行排比归纳。
成语出处:《礼记 学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郑玄注:“以事相况而为之。丑,犹比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进行排比归纳
繁体字形:比物醜類
英文翻译:with those of the kind
比:1.比较;较量:比干劲。学先进,比先进。2.能够相比:近邻比亲。坚比金石。演讲不比自言自语。3.比画:连说带比。4.对着;向着:别拿枪比着人,小心走火。5.仿照:比着葫芦画瓢(比喻模仿着做事)。6.比方;比喻:人们常把聪明的人比做诸葛亮。7.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叫做它们的比,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这里的小麦年产量和水稻年产量约为一比四。8.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甲队以二比一胜乙队。9.a)“一”加量词在“比”的前后重复,可以表示程度的累进: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了。b)比较高下的时候用“比”,表示异同的时候一般用“跟”或“同”。10.姓。11.紧靠;挨着:比肩。鳞次栉比。12.依附;勾结:朋比为奸。13.近来:比来。14.等到:比及。
物:1.东西;事物:动物。货物。物质。物尽其用。2.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待人接物。3.内容;实质:言之有物。空洞无物。4.姓。
丑:1.地支的第二位。见〖干支〗。2.(Chǒu)姓。3.丑陋;不好看(跟“美”相对):丑媳妇。长相太丑。4.叫人厌恶或瞧不起的:丑态。丑闻。5.不好的、不光彩的事物:家丑。出丑。6.坏;不好:脾气丑。7.戏曲角色行当,扮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有文丑、武丑之分。也叫小花脸或三花脸。
类:1.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种类。分类。同类。2.用于性质或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分成几类。两类性质的问题。3.类似:类人猿。类新星。画虎不成反类狗。4.姓。
说到“比物丑类”,你可能会疑惑: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吧——公司开会讨论产品优化方案,小李突然插话:“咱们别光说自家产品好,不如比物丑类,看看竞争对手的差评数据,说不定能挖出新思路。”这里的小李并非要贬低对手,而是通过对照不足来寻找突破口。
为什么要用这种看似“揭短”的方式呢?其实就像体检报告里的异常指标,比物丑类能帮我们定位薄弱环节。有位茶饮店主曾分享经验:“我每周都会收集三家同行的一星差评,比对着改进自家服务。有顾客抱怨别家珍珠太硬,我们立刻调整煮制时间,当月复购率就涨了15%。”
这个方法在生活里也管用吗?想象选购手机的场景:与其盯着参数表发懵,不如先列出你最不能忍受的缺点——比如续航短、系统卡顿。然后像做排除法似的,把各品牌机型的“黑历史”摊开比对,筛选时反而更高效。这就像在布满暗礁的海域,提前标出危险区域更有利于航行。
不过要注意避免陷入“为比而比”的误区。我曾见过实习生把比物丑类变成吐槽大会,结果团队士气低落。关键要像中医问诊,既要找出症结,更要开出药方。就像对比两家餐厅的差评时,聪明的经营者会思考:“顾客抱怨上菜慢,我们是该增加人手,还是优化出餐流程?”
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它的辩证思维。现代人容易陷入信息茧房,比物丑类恰似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侧窗。就像写论文时,专门研读被退稿案例反而比模仿优秀论文收获更大。它教会我们:有时候,盯着阴影处反而能更清楚光明的方向。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选择困难或创新瓶颈,不妨试试这个思路。比如装修前先收集邻居家的装修遗憾清单,创业前整理同行的失败案例库。你会发现,那些被标记为“丑陋”的部分,往往藏着最真实的改进密码。重要的是保持建设性心态,让对比成为进步的阶梯而非抱怨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