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ōng
  • shuǐ
  • huǒ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ù tōng shuǐ huǒ

成语解释:形容跟人不相往来。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孙宝传》:“稚季耳目长,闻知之,杜门不通水火。”颜师古注:“不通水火,谓虽邻伍亦不往来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形容不相往来

繁体字形:不通水火

英文翻译:have no contact with others

不通水火的意思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通:[tōng]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山洞快要打通了。这个主意行得通。2.用工具戳,使不堵塞:用通条通炉子。3.有路达到:四通八达。火车直通北京。4.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私通。通商。互通有无。5.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6.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粗通文墨。不通人情。他通三国文字。7.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日本通。万事通。8.通顺:文章写得不通。9.普通;一般:通常。通病。通例。通称。10.姓。[tòng]用于动作:打了三通鼓。挨了一通儿说。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火:1.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2.紧急:火速。十万火急。3.指枪炮弹药等:火药。火炮。4.发怒,怒气:火暴。火性。5.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火。毒火攻心。6.形容红色的:火红。火腿。7.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8.姓。

成语评论

哎哟,你听说过“不通水火”这个成语吗?说白了,它形容两个人关系差到极点,连水和火这种基本需求都不愿共享。举个例子,比如老张和老李因为生意纠纷彻底闹翻,现在两家连借个打火机都要绕道走——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不通水火”嘛!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这成语到底咋来的啊?嘿,其实它和古代生活场景有关。你想啊,水和火是古人日常离不开的资源,如果连这两样都不愿互通,说明矛盾已经尖锐到“有你没我”的地步了。就像现在有些邻居,宁可自己打井也不接公用水管,这种较劲劲儿真叫人哭笑不得。

咱再举个现代例子。办公室里小王和小陈因为项目方案争执不下,现在连打印机卡纸都不帮对方处理。用领导的话说:“你俩这状态,简直是新时代的‘不通水火’啊!”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僵局真的没法破解吗?要我说啊,只要肯放下架子沟通,冰层总能化开。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这成语在现代社会有了新变化。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拉黑”“取关”,看起来好像更干脆了?但仔细想想,这其实是用科技手段实现的“数字版不通水火”。不过话说回来,隔着屏幕的矛盾,说不定更容易化解呢?

最后唠叨两句个人看法。虽然“不通水火”听着挺严重,但大多数时候都是面子问题作祟。就像我家楼下那两家便利店老板,前年因为抢客源闹得不可开交,结果去年疫情来了反而联手搞团购。所以说啊,这世上哪有真正的“不通水火”,关键还得看有没有共同利益当灭火器!

你品,你细品——很多时候人际关系就像烧水壶,看着热气腾腾怪吓人,其实关火后慢慢就凉下来了。与其硬碰硬搞对抗,不如学学《孙子兵法》里说的“围师必阙”,给对方也给自己留条退路,这不比死磕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