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án
  • xià
  • zh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quán xià zhī kè

成语解释:泉:黄泉。指做鬼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1回:“想起宋万这人,虽然不曾立得奇功,当初梁山泊开创之时,多亏此人。今日作泉下之客!”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死人

繁体字形:泉下之客

英文翻译:Guests under the spring

泉下之客的意思

泉:1.泉水:温泉。矿泉。清泉。甘泉。2.泉眼。3.钱币的古称:泉币。4.姓。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客:1.客人(跟“主”相对):宾客。请客。会客。家里来客了。2.旅客:客车。客店。3.寄居或迁居外地:客居。客籍。作客他乡。4.客商:珠宝客。5.顾客:乘客。客满。6.对某些奔走各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人的称呼:说客。政客。侠客。7.非本地区或非本单位、非本行业的;外来的:客队。客座。客串。8.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客体。9.用于论份儿出售的食品、饮料:一客蛋炒饭。三客冰激凌。10.姓。

成语评论

泉下之客”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黄泉之下的客人”,常用来委婉地指代已经去世的人。比如在《红楼梦》中,宝玉读到黛玉的诗稿时含泪感叹:“若她成了泉下之客,这些笔墨又该托付给谁?”这里的“泉下之客”既避开了直接说“死亡”的沉重感,又让文字多了一层诗意的哀婉。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古人要用这么隐晦的说法?其实这和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敬畏有关。直接提及“死亡”容易引发不安,而用“泉下”比喻人死后归于地下,就像去往另一个世界做客,反而让生死的话题多了一种哲学意味。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道:“泉下故人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他用“泉下故人”表达对逝去友人的怀念,既含蓄又饱含深情。

现代人使用这个成语时,更多是为了营造文学氛围。我曾读到一位作家描写老兵回忆战友的场景:“那些泉下之客的名字,被他用钢笔工整地刻在核桃木盒上,每个笔画都像在抚摸一段往事。”这样的表达,把沉重的历史转化为具象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怀念的分量却不觉得压抑。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不同语境下会产生微妙变化。若有人说“我可不想早早成为泉下之客”,往往带着对生命的珍视;而像“泉下之客若有知,定会为今日的成就欣慰”这类表达,则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的情感延续。就像有位朋友在父亲墓前说过的话:“您这位泉下之客啊,当年教我种的山茶花,今年开得比哪年都热闹。”生死之间的对话,在这里变成了充满生命力的联结。

从个人角度看,“泉下之客”的妙处在于它架起了现实与彼岸的桥梁。它不强调永别,而是暗示某种持续的存在状态——就像泉水始终在地下流淌,记忆与情感也从未真正断绝。这种语言智慧提醒我们:谈论死亡时,未必要用锋利的词汇,裹着诗意的外壳,反而能让生者更从容地面对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