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ān
  • huò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ō tiān dà huò

成语解释:泼天:形容极大。极大的祸害。

成语出处: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九回:“那些人见已经撞下了泼天大祸,口里叫了一声不好,就舍了袁伯珍,争门夺路的奔出房间,直至大门之外,一哄而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极大的祸害

繁体字形:潑天大禍

英文翻译:overwhelming disaster

泼天大祸的意思

泼:1.用力把液体向外倒或向外洒,使散开:扫地时,泼一点水,免得尘土飞扬。2.蛮横不讲理:撒泼。3.有魄力;有生气;有活力:他做事很泼。大伙儿干得真泼。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2.古同“”。

祸:1.灾难;不幸的事或情况。与“福”相对:灾祸。闯祸。2.损害:祸国殃民。

成语评论

泼天大祸”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才对?举个实际例子:古代某位权臣贪赃枉法,结果引发民变,最终全家被抄斩。史书记载:“他若早知收敛,何至于酿成此等泼天大祸!”这里的“泼天大祸”既形容灾祸规模极大,又暗示后果无法挽回。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泼天”来形容灾祸?其实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就像整片天空突然倾覆,灾难铺天盖地而来。比如现代企业案例中,某食品公司被曝出使用有毒添加剂,不仅导致股价暴跌,更让整个行业信誉受损。这种情况完全称得上“泼天大祸”。

这个成语和“飞来横祸”有何区别?关键在于责任归属。“泼天大祸”往往由长期积累的问题爆发导致,就像森林大火不会凭空燃起,必先有火星存在。前些年某地化工厂爆炸事件,表面看是意外事故,实则是安全管理漏洞长期存在的结果,正应了“祸患常积于忽微”的道理。

在当代社会,预防“泼天大祸”的智慧尤为重要。个人观察发现,很多危机事件爆发前都存在“温水煮青蛙”现象。就像去年某互联网平台用户数据泄露事件,其实早在半年前就有技术隐患报告,但管理层抱着侥幸心理未及时处理,最终酿成重大损失。

面对可能发生的重大危机,保持清醒认知和快速反应能力是关键。古人说“治未病”比“治已病”更重要,放在现代同样适用。与其在灾祸发生后懊悔,不如在日常工作中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毕竟,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收拾残局,而在于防患未然。

当我们谈论“泼天大祸”时,本质上是在讨论人类面对复杂系统的敬畏之心。这个成语提醒我们:任何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但换个角度看,它也在暗示转机——就像暴雨过后必有晴空,重大危机往往成为变革的契机。这或许就是中华文化中“祸福相倚”的深层智慧。

泼天大祸的造句

  1. 造句 今日杀了这二人,却是闯下泼天大祸,那王枢两三日内必然会察觉异常,若等他顺藤摸瓜找上门来,我便是死路一条。
  2. 造句 我爹娘知道我闯了泼天大祸,忙哭着让我出远门避祸,我当时懵懵懂懂,除了湖上也无处可去,只好驾船在湖中乱闯,这才遇到了帮中兄弟。
  3. 造句 既惹下泼天大祸,断其一臂,也算是小惩大戒了!多有得罪之处,来日再登门谢罪。
  4. 造句 没想到后院杂草丛中居然隐藏着一个狗洞,差点没惹出泼天大祸。
  5. 造句 他难道不知道自己已经闯下了泼天大祸么?周正裕担心的是,若是李*被当即砍头示众,自己以及丙队的这些官兵究竟算不算从逆。
  6. 造句 现如今他惹下了这桩泼天大祸,心中并没一分杀人的不安,只有对此生父母的愧疚。
  7. 造句 只是许义忠从没想过,顺风顺水了十多年的黑风寨,竟然会在今天迎来这样的泼天大祸。
  8. 造句 曹仁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打死也想不明白这伙贼寇究竟是什么人,和曹氏和夏侯氏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什么要给两族栽这泼天大祸。
  9. 造句 张斜义在齐州神秘失了踪,被海州张家误判为是齐州田家要偷袭海州的前奏,立即纠集各处族兵七万人,陈兵两州边境,准备兵戎相见,几乎酿成泼天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