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à bó duō wén
成语解释:指知识和见闻广博。
成语出处:明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下:“玄敬当时最以洽博多闻称,不知何所据而云然。”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学识
繁体字形:洽博多聞
英文翻译:Talk about everything
洽:1.和睦;相互协调一致:融洽。意见不洽。2.商量;接洽:洽借。洽妥。面洽。3.广博;周遍:博识洽闻。
博:1.(量)多;丰富:渊博。地大物博。博而不精。2.通晓:博古通今。3.大:宽衣博带。4.姓。5.博取;取得:聊博一笑。以博欢心。6.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来泛指赌博:博徒。博局。
多:1.数量大(跟“少、寡”相对):多年。多种多样。多才多艺。多快好省。2.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跟“少”相对):这句话多了一个字。你的钱给多了,还你吧。3.过分的;不必要的:多心。多嘴。多疑。4.(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五十多岁。两丈多高。三年多。5.表示相差的程度大:他比我强多了。这样摆好看得多。6.姓。7.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你看他老人家多有精神!。这问题多不简单哪!8.指某种程度: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陡,他总是走在前面。有多大劲使多大劲。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洽博多闻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广博、见多识广。比如在职场中,一位同事总能快速回应不同领域的提问,从市场趋势聊到历史典故,这时老板可能会说:"小张真是洽博多闻,团队里有他就像带着活体百科。"
有人问:知识面广就等同于洽博多闻吗?其实不然。洽博多闻强调的不是单纯的信息储备,而是能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串联应用。就像老中医既能背诵《黄帝内经》,又能用现代营养学解释食疗原理,这种跨维度的融会贯通才是精髓。
在家庭教育场景中,有位父亲教孩子认识植物时,不仅讲解光合作用,还延伸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的典故,又结合阳台种植的实践。这种立体化的知识传递,恰是洽博多闻的生动写照——知识像八爪鱼的触角,既各自独立又能协同运作。
当代人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我的观察是:与其盲目追求阅读量,不如建立"知识枢纽"。比如对咖啡感兴趣,可以同时研究植物学(咖啡豆品种)、社会学(咖啡馆文化演变)、经济学(全球贸易链)。每个兴趣点都是向外延伸的发射台,这样积累的知识自然具备网状结构。
有个有趣的现象:洽博多闻者往往更擅长化解矛盾。社区调解员王阿姨处理邻里纠纷时,既能引用《六尺巷》的典故,又能结合《物权法》条文,最后用"远亲不如近邻"的俗语收尾。这种多维度说服力,正是广博见识赋予的特殊魅力。
信息爆炸时代,有人担忧"洽博多闻"会被搜索引擎取代。但亲身经历告诉我:当我在茶会上聊起宋代点茶技艺,现场演示建盏的使用方法时,那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是冰冷的数据无法替代的。知识的温度,始终存在于人与人的真实互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