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uō
  • wé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ó wù duō wén

成语解释:博: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指见多识广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周荣传》:“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夜》之篇,《五典》之策,无所不览。”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见多识广

繁体字形:博物多聞

英文翻译:be wealthy in knowledge

博物多闻的意思

博:1.(量)多;丰富:渊博。地大物博。博而不精。2.通晓:博古通今。3.大:宽衣博带。4.姓。5.博取;取得:聊博一笑。以博欢心。6.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来泛指赌博:博徒。博局。

物:1.东西;事物:动物。货物。物质。物尽其用。2.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待人接物。3.内容;实质:言之有物。空洞无物。4.姓。

多:1.数量大(跟“少、寡”相对):多年。多种多样。多才多艺。多快好省。2.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跟“少”相对):这句话多了一个字。你的钱给多了,还你吧。3.过分的;不必要的:多心。多嘴。多疑。4.(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五十多岁。两丈多高。三年多。5.表示相差的程度大:他比我强多了。这样摆好看得多。6.姓。7.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你看他老人家多有精神!。这问题多不简单哪!8.指某种程度: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陡,他总是走在前面。有多大劲使多大劲。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成语评论

说到“博物多闻”这成语,你可能会挠挠头问:“这词啥意思啊?”别急,咱们慢慢唠。简单来说,博物多闻就是形容人知识面广、见多识广,像活字典一样啥都懂点。举个例子,老王头儿在村里可是个“移动图书馆”,从二十四节气到老物件修复,他都能给你唠得头头是道——这可不就是“博物多闻”的典型嘛!

有人可能好奇:“这词和‘学富五车’有啥区别?”哎呦,问得好!虽然都夸人有学问,但“博物多闻”更强调知识的广度,就像你家楼下那个既能修水管又能聊国际形势的门卫大爷。最近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头的文物修复师们既能说历史掌故,又精通传统手艺,简直是行走的“博物多闻”代言人。

你可能会想:“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谁还需要博闻强记?”这话可说岔了!前两天刷短视频,看到个博主用物理学原理解读《红楼梦》里的建筑布局,评论区直接炸锅——这种跨领域的知识串联,不正是新时代的“博物多闻”吗?说真的,碎片化信息越泛滥,这种能打通知识任督二脉的人反而越吃香。

个人觉着啊,“博物多闻”在当今社会有了新玩法。就像我那个做自媒体的表弟,白天是程序员,晚上变身历史up主,周末还能在漫展聊二次元文化。这种斜杠青年式的知识储备,可比古人单纯背书有意思多了。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想真正“博”起来,光靠死记硬背可不行,得学会把知识点串成珍珠项链。

最后举个接地气的例子。上个月社区搞垃圾分类宣传,李阿姨愣是把环保知识和唐宋时期的垃圾处理制度扯上了关系,听得大伙儿一愣一愣的。这种能把冷知识讲成活故事的能耐,不就是“博物多闻”最接地气的打开方式吗?所以说啊,知识这玩意儿,关键得用得巧,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