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ǐ jǐ yī táng
成语解释:济济:人多的样子;堂:大厅。形容很多的人汇聚在一起。
成语出处:清 归庄《静观楼讲义序》:“今也名贤秀士,济济一堂,大义正言,洋洋盈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濟濟一堂
英文翻译:a gathering of many people
济:[jì]1.过河;渡:同舟共济。2.救;救济:接济。缓不济急。3.(对事情)有益;成:无济于事。假公济私。[jǐ]1.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的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2.姓。
济:[jì]1.过河;渡:同舟共济。2.救;救济:接济。缓不济急。3.(对事情)有益;成:无济于事。假公济私。[jǐ]1.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的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2.姓。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堂:1.正房:堂屋。2.专为某种活动用的房屋:礼堂。课堂。食堂。3.旧时官府中举行仪式、审讯案件的地方:大堂。过堂。4.用于厅堂名称,旧时也指某一家、某一房或某一家族:三槐堂。5.用于商店牌号:同仁堂(北京的一家药店)。6.堂房:堂兄。堂弟。堂姊妹。7.a)用于成套的家具:一堂家具。b)用于分节的课程,一节叫一堂:两堂课。c)旧时审案一次叫一堂:过了两堂。d)用于场景、壁画等:三堂内景。一堂壁画。8.姓。
“济济一堂”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才贴切呢?举个例子,某科技公司年度发布会上,来自全球的工程师、设计师和市场专家齐聚主会场,这种场景就能说“各路精英济济一堂,共同探讨未来科技趋势”。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行业领军人物或有共同目标的群体聚集的场景。
有人可能会问:普通聚会能用这个词吗?其实关键在于“质量”而非“数量”。比如社区举办读书分享会,虽然只有二十多人参加,但到场的都是坚持阅读十年的书友,这时候说“爱书人济济一堂”就比单纯说“很多人到场”更有画面感。这说明成语的价值在于精准传递特定氛围。
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自带积极属性。某次参加校友会,看到退休老教授和新生代创业者并肩交流,突然意识到“济济一堂”不仅描述空间上的聚集,更暗含智慧交融的深意。这种跨代际的思想碰撞,正是这个词最生动的注脚。
在数字化时代,线下聚集变得更显珍贵。上周参观创业孵化器,目睹三十多个初创团队在共享办公区协作,这种“济济一堂”的景象让人真切感受到创新能量的涌动。有趣的是,现代开放式办公空间的设计理念,某种程度上正是为了让不同专业人才能够“济济一堂”而生。
观察发现,这个成语常被误用于单纯描述人多。实际上,某次商场促销活动虽然人头攒动,但用“济济一堂”就显得不合时宜——关键在于参与者是否具备共同属性或专业背景。这种细微差别,正是汉语表达的妙处所在。
当我们在新闻报道里看到“各国政要济济一堂共商气候问题”,或在企业公告中读到“技术骨干济济一堂攻克难关”,这些用法都准确抓住了群体特性和聚集目的。语言就像调色盘,选对成语能让文字瞬间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