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àng jì fú zōng
成语解释:到外漫游,行踪不定。
成语出处:元·白朴《梧桐雨》第四折:“想当日恨冲冲,乱离间家业空,浪迹浮踪,水远山重。”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繁体字形:浪跡浮蹤
英文翻译:drift about without any definite trace like running water or duckweed
浪:1.波浪:风平浪静。乘风破浪。白浪滔天。2.像波浪起伏的东西:麦浪。声浪。3.没有约束;放纵:放浪。浪费。4.逛:到街上浪了一天。5.姓。
迹:1.留下的印子;痕迹:足迹。血迹。笔迹。踪迹。2.前人遗留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古迹。陈迹。事迹。史迹。3.形迹:迹近违抗(行动近乎违背、抗拒上级指示)。
浮:1.停留在液体表面上(跟“沉”相对):浮萍。油浮在水上。浮云。脸上浮着微笑。2.在水里游:他能一口气浮到对岸。3.在表面上的:浮土。浮雕。4.可移动的:浮财。5.暂时的:浮记。浮支。6.轻浮;浮躁:他人太浮,办事不踏实。7.空虚;不切实:浮名。浮夸。8.超过;多余:人浮于事。浮额。9.姓。
踪:脚印;踪迹:踪影。失踪。跟踪。无影无踪。
“浪迹浮踪”这个词,听起来像不像一阵风?比如有人问:“老张这几年在忙啥?”你可能回答:“他啊,浪迹浮踪去了!去年在云南种咖啡,今年跑到冰岛拍极光,谁也摸不清他下一站去哪儿。”你看,这个词是不是瞬间勾勒出一个自由随性的形象?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非要用“浪迹浮踪”而不是简单说“到处跑”?秘密藏在字缝里——这个词自带诗意滤镜。就像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那种说走就走的洒脱劲儿,是现代人挤地铁时最向往的状态。不信你品品这个句子:“她甩开高跟鞋,把浪迹浮踪的日子过成了连载小说,每个城市都是新篇章。”
有人可能要问:当代社会还有真正的浪迹浮踪吗?你看那些数字游民,抱着笔记本周游列国,边工作边旅行,算不算新时代的注解?就像小王在洱海边敲代码,东京地铁上开视频会,他的工位是流动的,但责任没少扛。这或许说明,“浪迹”未必等于逃避,更像是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
不过我发现个有趣现象:古人浪迹多为无奈,现代人浪迹多为追寻。苏东坡被贬黄州写下《赤壁赋》,那是被迫的漂泊;而今天年轻人辞职环游世界,是主动的探索。这种转变里,藏着社会进步带来的选择自由,也藏着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定义。
要说这个成语给我的启发,大概是“移动中的扎根”。就像候鸟迁徙却有固定路线,真正的浪迹浮踪者往往带着自己的坐标系。认识个民宿老板,十年换了八个国家开店,但每个地方都认真学方言、交朋友。他的浪迹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把脚印变成种子,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
最后留个思考题给你:如果给“浪迹浮踪”画幅画,你会用什么颜色?我猜是渐变色调——既有天空的蔚蓝,又有土地的赭黄,就像人生本就是流动与沉淀的交响曲。下次看到这个词,不妨想想自己心里那艘不肯停泊的船,究竟在追寻怎样的海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