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ú ér bù shí
成语解释:形容知识浅薄;基础不扎实。形容作风浮泛;不深入不踏实。
成语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反过来‘嬉’字不作懒惰解释,要当作浮而不实的不敬来讲。”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浮而不實
英文翻译:giddy and insincere
浮:1.停留在液体表面上(跟“沉”相对):浮萍。油浮在水上。浮云。脸上浮着微笑。2.在水里游:他能一口气浮到对岸。3.在表面上的:浮土。浮雕。4.可移动的:浮财。5.暂时的:浮记。浮支。6.轻浮;浮躁:他人太浮,办事不踏实。7.空虚;不切实:浮名。浮夸。8.超过;多余:人浮于事。浮额。9.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实:1.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实心儿。把窟窿填实了。2.真实;实在(跟“虚”相对):实话。实心眼儿。实事求是。3.实际;事实:失实。名实相副。4.果实;种子:芡实(鸡头米)。开花结实。5.姓。
哎,你说“浮而不实”这成语到底咋用啊?咱举个例子:隔壁老张天天喊着要创业,朋友圈刷屏发“商业思维”金句,结果你一问具体计划,他支支吾吾说“还在考察市场”。这不就是典型的浮而不实嘛——口号喊得震天响,落地执行不见影儿。
等等,这成语核心到底想说啥?说白了就是批评“表面功夫”嘛!好比有人背单词只截图发打卡,APP里攒了三百天勋章,真让他开口说英语却磕磕巴巴。你说这算不算用行动诠释了“浮而不实”?
不过话又说回来,咱生活中谁没犯过这毛病呢?上个月我报了个线上写作课,光是买齐五颜六色的笔记本就折腾半个月,结果课程视频到现在还没看完。你瞅瞅,这不也掉进“形式大于内容”的坑里了吗?所以说啊,识别问题容易,改起来可得下真功夫。
那怎么避免这种状态呢?依我看啊,得学会“剥洋葱式思考”。比如有个朋友说要健康生活,天天晒健身房镜子自拍。这时候就该问:他训练计划科学吗?饮食控制到位没?心率数据达标了没?这么一层层扒开看,到底是真锻炼还是纯摆拍,立马现原形。
说到这儿想起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某些网红书店搞成打卡圣地,水晶吊灯配旋转楼梯,书架上摆的全是装饰书壳。要我说这就是把“浮而不实”玩出花了——读书这事儿,重点难道不该在文字内容吗?整这些花里胡哨的,跟知识传播有啥关系?
其实换个角度看,这成语也在提醒咱抓主要矛盾。就像种庄稼,你施再多肥、插再多稻草人,要是不按时浇水松土,最后照样颗粒无收。做事儿啊,还是得把力气使在关键环节,别总在边边角角瞎折腾。
话说回来,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踏实还真挺难的。你看那些三天两头换赛道的“跨界达人”,今天搞直播明天玩NFT,最后哪个领域都没深耕。要我说啊,与其追求“样样通样样松”,不如老老实实把一件事儿做精。毕竟老话说了,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嘛。
最后唠叨一句,咱评判事情也别太绝对。有时候“浮”可能是探索期的必经阶段,关键要看后续能不能“沉下来”。就像小树苗总得先长枝叶再扎深根,只要方向对了,暂时的浮而不实倒也不必一棍子打死。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