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īng fēng liǎng xiù
成语解释: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成语出处: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为官清廉
繁体字形:清風兩袖
英文翻译:a poor but honest person
清:1.洁净;清澄。与“浊”相对:清波。2.清楚;明白:分清敌我。说清道理。3.查点:清仓。4.寂静:清幽。5.尽;完;一点不留:清除。6.不贪污:清廉。7.朝代名(1644—1911)。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亡,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制度。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讽刺。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袖:1.袖子:袖口。短袖儿。2.藏在袖子里:袖着手。袖手旁观。
说到“清风两袖”,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词有点陌生,但它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一位基层干部拒绝了企业送的贵重礼品,坚持按规章办事,同事称赞他“真是清风两袖”。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瞬间让成语变得具体了?
有人可能会问:“清风两袖和‘廉洁’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两个词的核心意义相近,但“清风两袖”更强调一种洒脱的态度——不贪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像古人宽大的袖子里空空如也,只带着一身正气。比如某位老师多次退回家长送的购物卡,还幽默地说:“我这人袖子大,但装不下额外的东西。”这种带着人情味的表达,反而让原则显得更有人格魅力。
在商业场景中,这个词也能活学活用。比如互联网公司的采购负责人面对供应商的“特殊关照”,直接在会议上表态:“咱们合作看质量,我这儿可是清风两袖,别搞那些虚的。”既表明了立场,又避免了尴尬。这种用法比直接说“我不受贿”更显智慧。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在当代社会有了新内涵。比如年轻人在职场中拒绝“潜规则”,创业者不靠关系户拿投资,这些行为都配得上“清风两袖”的形容。它不再是古板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带着现代底气的选择——与其说这是“高尚”,不如说是聪明人对自己羽毛的爱惜。
当遇到利益诱惑时,不妨想想这个词背后的画面感:甩一甩空荡荡的袖子,反而能轻装上阵走得更远。就像那位把客户送的茅台原封不动退回的销售总监说的:“礼盒太沉,影响我跑步打卡的速度。”你看,坚守原则也可以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