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ú yí bù jué
成语解释:狐疑:狐性多疑;犹豫;决:决断。像狐狸那样多疑虑而拿不定主意。比喻同事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
成语出处:南朝 宋 班固《后汉书 刘表传》:“表狐疑不断,乃遣嵩诣操,观望虚实。”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补充式;作谓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狐疑不决
英文翻译:be wavering and unable to decide
狐:1.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吃野鼠、鸟类、家禽等。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通称狐狸。2.(Hú)姓。
疑:[yí]1.不信,猜度(duó):疑惑。疑问。疑心。疑团。疑虑。疑窦。疑点。疑端。猜疑。怀疑。半信半疑。2.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疑案。疑难。疑义。存疑。[nǐ]1.安定,止息。2.古同“拟”,比拟。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决:1.水冲破堤岸;开口子:决口。2.确定;拿定主意:表决。犹豫不决。3.确定最后胜负:决赛。决出前三名。4.副词。一定:决不后退。5.处(chǔ)死:枪决。处决。
“狐疑不决”这个词,字面意思像狐狸一样多疑,拿不定主意。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呢?举个例子:小李想跳槽到一家新公司,对方开出的薪资更高,但行业前景不太明朗。他连着几周反复盘算,既担心错过机会,又怕掉进“坑”里,最后连朋友都忍不住说:“你再这么狐疑不决,两边机会都没了!”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人会出现“狐疑不决”的状态?其实这和大脑的决策机制有关。当我们面临信息不全或风险较高的情况时,潜意识会不断提醒“可能有隐患”,就像导航系统遇到岔路口反复计算路线一样。比如老王想投资某个项目,前期调研做了三个月,表格列了十几页,却始终不敢签字——这时候的犹豫未必是坏事,反而是对风险的本能警惕。
但过度狐疑不决会带来什么后果?看看菜市场的场景就懂了:大妈挑西红柿时挨个捏一遍,既要颜色鲜亮又要硬度适中,结果新鲜的西红柿都被别人买走了。工作中也常遇到类似情况:团队会议上,有人对方案A和B的优点如数家珍,却迟迟不做决定,最后项目进度卡在讨论阶段。这时候更需要的是“合理怀疑+快速验证”的组合拳。
如何避免陷入决策瘫痪?个人经验是设立“决策边界”。比如网购时预设“30分钟内下单”的时限,或者给重要决定设置三个核心评估指标。去年我帮朋友装修房子,面对二十多种瓷砖款式,我们提前约定只比较防水性、价格和送货周期,结果两小时就敲定了选择——有时候限制条件反而能激活行动力。
最后要说明的是,狐疑不决不等于谨慎周全。前者像在迷宫里打转,后者像带着地图探险。观察那些总能果断行动的人,会发现他们往往建立了自己的决策框架:收集必要信息→评估最大风险→设置止损点→立刻行动。就像老司机换车道前会看后视镜、打转向灯,但不会等到完全没车才变道——生活中大多数选择,需要的正是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