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ǒu zhì zhī xíng
成语解释:狗彘:猪狗。形容无耻之人的行为如猪狗一样
成语出处:明·郭勋《英烈传》第20回:“你受吴王大恩,不思图报,敌兵一至,便要投降,乃是狗彘之行!”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骂人
繁体字形:狗彘之行
英文翻译:Dog * s trip
狗: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舌长而薄,可散热,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叫犬。
彘:古称猪为彘。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行:[háng]1.行列:双行。杨柳成行。2.排行:您行几?。我行三。3.行业:内行。同行。在行。懂行。改行。各行各业。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4.某些营业机构:商行。银行。车行。5.用于成行的东西:一行字。几行树。两行眼泪。[hàng]见〖树行子〗。[héng]见〖道行〗。[xíng]1.走:步行。人行道。日行千里。2.古代指路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行装。行程。行踪。西欧之行。4.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商。行营。5.流通;推行:行销。发行。风行。6.做;办:举行。执行。试行。行医。行不通。简便易行。行之有效。7.表示进行某项活动(多用于双音动词前):另行通知。即行查复。8.(旧读xìng)行为:品行。言行。罪行。兽行。9.可以:行,咱们就照这样办吧。算了,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10.姓。
“狗彘之行”这个成语,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但它背后藏着生动的比喻。先来看个例子:某公司高管利用职权挪用公款,还栽赃给下属,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狗彘之行”——既违背道德,又突破了做人的底线。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用猪狗来比喻恶劣行为呢?”其实在古代,猪狗常被视为肮脏、低贱的象征。古人用这种对比,既凸显了行为的卑劣程度,也暗含了“人若失去德行,与牲畜何异”的警示。
再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邻居家儿子沉迷赌博,不仅偷父母的养老钱,还在外欠债后假装被抢劫。这种欺骗至亲、逃避责任的行为,用“狗彘之行”形容再贴切不过。它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暴露了人格的全面崩塌。
有意思的是,这个成语在现代职场也适用。比如某网红博主抄袭他人创意,被发现后反而诬告原创者“碰瓷”。这种倒打一耙的操作,完全符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狗彘”特质。不过我倒觉得,互联网时代的抄袭更像“电子化的猪狗行为”,传播更快但暴露风险也更高。
有人困惑:“现代社会还需要这么‘重’的成语吗?”其实正因道德标准变得模糊,我们才更需要这类尖锐的词汇来划清界限。就像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成语帮助我们在复杂现实中看清本质。
最后看个历史案例:明朝宦官王振为揽权,故意误导皇帝亲征导致土木堡之变。这种为私利祸国殃民的行为,堪称“狗彘之行”的极致版本。但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也像面照妖镜,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些底线永远不该被跨越。
观察周围会发现,“狗彘之行”往往始于微小的自私。比如排队时插队还理直气壮,疫情期间谎报行程连累整栋楼被隔离。这些日常中的“小型猪狗行为”,其实都在蚕食着社会信任的基石。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成语不仅是批判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预警系统。它用最朴素的动物比喻,把抽象的道德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就像长辈常说的“做人要对得起良心”,只不过换成了更犀利的表达方式。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面对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学会用“狗彘之行”这类成语做价值判断,反而能帮我们保持清醒。毕竟,能准确命名一种恶行,已经是抵抗它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