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āo shì zhī xíng
成语解释:高世:超出世人;行:行为。超出世俗的行为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袁盖晁错列传》:“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高丗之行
英文翻译:Gao Shizhi's trip
高:1.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跟“低”相对,2.同):高楼大厦。这里地势很高。3.高度:那棵树有五米高。书桌高八十厘米。4.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顶点或平行线)的垂直距离。5.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高速度。体温高。见解比别人高。6.等级在上的:高等。高年级。哥哥比我高一班。7.敬辞,称别人的事物:高见。高论。8.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高锰酸钾。9.姓。
世:1.时代:近世。当世。2.人的一生:一生一世。3.一代传一代的:世医。世交。4.指有世交关系的:世叔。5.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辈分:第十五世孙。6.世界;社会:举世无双。公之于世。7.地质年代分期的第四级。如新生代第四纪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行:[háng]1.行列:双行。杨柳成行。2.排行:您行几?。我行三。3.行业:内行。同行。在行。懂行。改行。各行各业。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4.某些营业机构:商行。银行。车行。5.用于成行的东西:一行字。几行树。两行眼泪。[hàng]见〖树行子〗。[héng]见〖道行〗。[xíng]1.走:步行。人行道。日行千里。2.古代指路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指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行装。行程。行踪。西欧之行。4.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商。行营。5.流通;推行:行销。发行。风行。6.做;办:举行。执行。试行。行医。行不通。简便易行。行之有效。7.表示进行某项活动(多用于双音动词前):另行通知。即行查复。8.(旧读xìng)行为:品行。言行。罪行。兽行。9.可以:行,咱们就照这样办吧。算了,把事情说明白就行了。10.姓。
提到“高世之行”,许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词有点“古风”,甚至有点陌生。但它的含义其实很贴近生活——它形容的是超出常人、超越世俗的高尚行为。比如一位医生在疫情中主动请缨去高风险地区支援,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选择,算不算高世之行?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现代社会还需要“高世之行”?其实答案很简单:人性中的善意和勇气永远需要榜样。比如企业家曹德旺捐出百亿资产做慈善,或是普通人在洪水中冒险救出陌生人,这些行为看似不寻常,却像黑夜里的火把,提醒人们“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有人可能会质疑:高世之行是否意味着必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并非如此。我曾见过一位小学老师,二十年如一日为留守儿童免费补课。她没有上过新闻头条,但她的坚持让学生的人生轨迹发生改变——平凡中的不平凡,正是高世之行的另一种诠释。
当我们在讨论这个成语时,其实也在思考:个人选择与社会价值之间如何平衡?以环保为例,有人选择零废弃生活,自带餐具、拒绝塑料袋。这种行为看似微小,但当它形成群体效应,就能推动整个社会观念的进步。高世之行未必需要孤军奋战,汇聚点滴也能成江海。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高世之行”更像一面镜子。它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圣人,但提醒我们:在利益与道义之间,在安逸与责任之间,始终存在更温暖的选择。就像那位默默资助贫困学生的大学生所说:“我不是在施舍,只是在传递曾经收到的善意。”这种传承,或许就是高世之行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