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ú zhōng bù fā
成语解释: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5回:“武后临朝,心中郁闷,曾三上封章,劝其谨守妇道,迎主还朝,武后俱留中不发。”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封建文书等
繁体字形:畱中不發
英文翻译:be kept at the imperial palace without an answer
留:1.停止在某一个处所或地位上不动;不离去:留校。留任。他留在农村工作了。2.留学:留洋。留英。3.使留;不使离去:挽留。拘留。留客人吃饭。4.注意力放在某方面:留心。留神。5.保留:自留地。留底稿。留胡子。鸡犬不留。6.接受;收下:礼物先留下来。书店送来的碑帖我留了三本。7.遗留:旅客留言簿。祖先留给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8.姓。
中:[zhōng]1.方位词。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中心:中央。华中。居中。2.指中国:中文。古今中外。3.方位词。范围内;内部:家中。水中。山中。心中。队伍中。4.位置在两端之间的:中指。中锋。中年。中秋。中途。5.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农。中学。中型。中等。6.不偏不倚:中庸。适中。7.中人:作中。8.适于;合于:中用。中看。中听。9.成;行;好:中不中?。这办法中。饭这就中了。10.姓。[zhòng]1.正对上;恰好合上:中选。猜中了。三枪都打中了目标。2.受到;遭受:中毒。中暑。胳膊上中了一枪。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发:[fā]1.送出;交付:发货。分发。印发。发了一封信。2.发射:发炮。百发百中。3.产生;发生:发芽。发电。发水。发病。4.表达:发表。发布。发誓。发言。发议论。5.扩大;开展:发展。发扬。发育。6.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发家。暴发户。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7.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面发了。发海参。8.放散;散开:发散。挥发。蒸发。9.揭露;打开:发现。揭发。发掘。10.姓。[fà]头发:毛发。须发。白发。假发。理发。
“留中不发”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神秘,但其实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比如公司会议上,领导收到一份争议提案后说“先放一放”,这就是典型的“留中不发”——把问题暂时搁置,不做决定。这时候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刻意拖延?其实背后可能是为了收集更多信息,或是等待更合适的解决时机。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家庭场景。孩子想养宠物,父母既不想直接拒绝又没准备好同意,于是回应“等暑假再讨论”。这种“战略性拖延”反而给孩子留出了适应期,也让家长能观察孩子的责任心。这种场景提醒我们:拖延≠逃避,有时候反而是更周全的处事智慧。
但留中不发真的总是好事吗?我曾在工作中遇到同事将客户投诉压着不处理,结果小问题演变成大矛盾。这让我意识到:关键不在于是否拖延,而在于对时机的判断能力。就像煮汤时需要文火慢炖,但灭火不及时就会烧干锅底。
有趣的是,现代人手机里未读的信息红点、待办的日程提醒,何尝不是数字时代的“留中不发”?我自己尝试过每周日专门清理这些“数字待办事项”,发现及时处理后,周一的焦虑感能降低40%。这或许说明:适当的留白需要搭配定期的整理,就像花园需要定期修剪。
看待这个成语,不妨把它想象成人生决策的缓冲带。重要的不是永远风风火火做决定,也不是永远犹豫不决,而是培养识别“什么时候该踩油门,什么时候该挂空挡”的判断力。就像老司机开车,该快时果断超车,该慢时稳稳巡航,这才是真正的处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