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ú zhōng bù chū
成语解释: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
成语出处:唐·元稹《唐穆宗文惠皇帝戒励风俗德音文》:“留中不出之请,益发其阴私;公论不容之词,实生于朋党。”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封建文书等
繁体字形:畱中不出
英文翻译:Stay in the middle
留:1.停止在某一个处所或地位上不动;不离去:留校。留任。他留在农村工作了。2.留学:留洋。留英。3.使留;不使离去:挽留。拘留。留客人吃饭。4.注意力放在某方面:留心。留神。5.保留:自留地。留底稿。留胡子。鸡犬不留。6.接受;收下:礼物先留下来。书店送来的碑帖我留了三本。7.遗留:旅客留言簿。祖先留给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8.姓。
中:[zhōng]1.方位词。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中心:中央。华中。居中。2.指中国:中文。古今中外。3.方位词。范围内;内部:家中。水中。山中。心中。队伍中。4.位置在两端之间的:中指。中锋。中年。中秋。中途。5.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农。中学。中型。中等。6.不偏不倚:中庸。适中。7.中人:作中。8.适于;合于:中用。中看。中听。9.成;行;好:中不中?。这办法中。饭这就中了。10.姓。[zhòng]1.正对上;恰好合上:中选。猜中了。三枪都打中了目标。2.受到;遭受:中毒。中暑。胳膊上中了一枪。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出: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出来。出去。出门。出国。出院。2.来到:出席。出场。3.超出:出轨。出界。不出三年。4.往外拿:出钱。出布告。出题目。出主意。5.出产;产生:出煤。出木材。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6.发生:出问题。这事儿出在1962年。7.出版: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8.发出;发泄:出芽儿。出汗。出天花。出气。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出《老子》。10.显露:出名。出面。出头。出洋相。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出饭。这面蒸馒头出数儿。12.支出:出纳。量入为出。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出走。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出戏。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出。看不出。拿出一张纸。跑出大门。看出问题。做出成绩。
“留中不出”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背后藏着古代政治的一个小秘密。比如明朝大臣上书建议改革,奏折却被皇帝悄悄留在宫中,既不批复也不驳回,像石头沉入大海。这种情况就叫“留中不出”——事情被有意搁置,既不推进也不否定。
为什么会出现“留中不出”? 古代皇帝用这招往往是在权衡利弊:可能方案有风险但提的人得罪不起,或是想等舆论降温再处理。就像现在公司里,领导收到争议提案时也可能选择“先放一放”,既不得罪人,又能观察事态发展。
现代生活中其实藏着不少“留中不出”的智慧。比如朋友找你借钱,你说“等我月底发工资再看”,既没答应也没拒绝。这种拖延战术给双方都留了台阶,避免当场撕破脸。但要注意分寸,就像腌菜放久了会变味,事情拖太久可能错过解决时机。
我发现生活中“留中不出”最妙的应用是在矛盾调解中。有次邻居为停车位吵架,物业把协调会推迟了三天。结果期间两家自己协商好了——时间给了他们冷静的空间。这让我想到,有些事急着处理反而激化矛盾,就像烫手的山芋晾一晾更好拿。
不过这个策略也有风险。曾有个创业项目,投资人总说“再研究研究”,拖了半年市场机会就溜走了。所以关键要看事情性质:处理人际关系可以留余地,但商业决策需要更果断。就像做菜掌握火候,该焖的时候焖,该爆炒时也别犹豫。
说到底,“留中不出”是门平衡的艺术。它教会我们有时候停顿不是停滞,而是给事情自然发酵的空间。但就像风筝线抓太松会飞走,抓太紧会断掉,如何在拖延和行动间找到黄金分割点,或许才是真正的处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