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è xuǎn zhī bìng
成语解释:疥癣:一种皮肤病。比喻危害尚轻的祸患或无关紧要的问题
成语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直谏》:“大夫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无关紧要的东西
繁体字形:疥癬之病
英文翻译:Scabies
疥:疥疮,疥螨病的俗称。
癣:传染性皮肤病。由霉菌感染引起。侵入皮肤、毛发和指(趾)甲。患处常发痒。分白癣、黄癣等。有些症状与癣类似的皮肤病也称癣,如牛皮癣。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病:1.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疾病。心脏病。他的病已经好了。2.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不正常状态:他着了凉,病了三天。3.害处;私弊:弊病。4.缺点;错误:语病。通病。5.祸害;损害:祸国病民。6.责备;不满:诟病。为世所病。
“疥癣之病”这个词,听起来像不像皮肤上长了个小疙瘩?其实它原本是指疥疮和癣这类皮肤病,虽然不致命,但让人浑身难受。放到生活里,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看似不严重,却让人头疼”的小问题。比如:“项目进度被一个技术细节卡住了,领导说这是疥癣之病,但团队已经加班三天了。”
这时候你可能想问:“既然是小事,为什么还这么折磨人?” 关键就在于“持续性”。比如手机屏幕裂了条缝,虽然不影响使用,但每次解锁都忍不住盯着看;或者朋友间因为一句玩笑话闹别扭,明明不是什么原则问题,但心里总有个疙瘩。这些“小毛病”就像鞋里的沙子,走久了才会觉得疼。
有人可能会反驳:“大事都忙不过来,何必纠结这些?” 这里有个有趣的矛盾——越是聪明人,越容易在小问题上栽跟头。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设计师,他能做出惊艳的海报,却总因为忘记保存文件而崩溃重做。后来他养成“Ctrl+S强迫症”,反而效率翻倍。这说明:解决疥癣之病,有时候只需要建立简单的应对机制。
个人觉得,现代社会特别需要这种“抓小放大”的智慧。我们总被教育要“着眼全局”,却忽略了“全局是由无数细节拼成的”。就像保养汽车,按时换机油比等发动机坏了再修更划算。与其等问题滚雪球,不如在它还是“疥癣”时就处理好,这样反而能腾出精力做更重要的事。
下次遇到烦人的小问题时,不妨试试“三分钟原则”:花三分钟判断能否立即解决。比如电脑弹窗广告,与其每天忍受,不如花三分钟装个拦截软件;同事总忘记关空调,贴张便利贴提醒比生闷气更有效。记住,生活质量的提升,往往藏在这些细微的改善里。
最后想说,对待“疥癣之病”就像打理花园——及时发现杂草就拔掉,比等到野草疯长再火烧火燎轻松得多。保持这种积极而不焦虑的态度,或许才是应对琐碎烦恼的最佳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