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uāng
  • zhī
  • bì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āng lù zhī bìng

成语解释:因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病。

成语出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逎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小疾病

繁体字形:霜露之病

英文翻译:Frost and dew

霜露之病的意思

霜:1.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细微颗粒。2.白色如霜的粉末:柿霜。3.比喻白色:霜鬓。

露:[lù]1.俗称露水。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2.没有遮蔽或在屋外:露天。露宿。3.用花叶或果子蒸馏成的饮料:荷叶露。果子露。4.中成药剂型之一。将药剂与水,用蒸馏法制得的澄明液体药品。一般供内服:金银花露。5.显现出来:揭露。脸上露出了笑容。[lòu]义同“露(lù)”。用于口语。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病:1.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疾病。心脏病。他的病已经好了。2.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不正常状态:他着了凉,病了三天。3.害处;私弊:弊病。4.缺点;错误:语病。通病。5.祸害;损害:祸国病民。6.责备;不满:诟病。为世所病。

成语评论

什么是“霜露之病”?这个词听起来像古诗里的描述,其实它常用来比喻因环境寒湿或季节变化引起的身体不适。比如有人冬天熬夜加班,第二天感冒发烧,朋友可能会开玩笑说:“你这可是典型的霜露之病啊!”

为什么古人会用自然现象比喻疾病?其实这和传统中医思维有关。比如《黄帝内经》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霜露代表寒湿邪气,身体虚弱时容易被侵袭。现代人吹空调太久、淋雨不擦干,其实也暗合这个逻辑。

来看个具体例子:张阿姨总叮嘱女儿:“出门把围巾系好,别得霜露之病!”这句话既表达了关心,又巧妙传递了预防观念。比起直接说“多穿衣服”,用成语反而让叮嘱更生动,还带点文化韵味。

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还适用吗?我认为反而更有现实意义。现在年轻人喜欢露脚踝、喝冰饮,看似潇洒,实则容易让寒气入体。同事小王就因为天天穿破洞裤办公,结果膝盖酸痛,这何尝不是新时代的“霜露之病”?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环境改善了,这类疾病应该减少了吧?其实不然。现代人运动量减少、熬夜增多,抵抗力反而更脆弱。就像温室里的花,看似处在舒适环境,其实对外界变化更敏感。

如何避免成为“霜露之病”的受害者?个人经验是关注身体信号比盲目养生更重要。比如运动后出汗别急着吹冷风,雨天回家及时换掉湿袜子。这些小事看似普通,却像给身体撑起一把隐形的保护伞。

最后想说,成语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生活智慧的结晶。当我们用“霜露之病”提醒家人添衣时,其实是在用千年的智慧守护当下的温暖。毕竟,预防永远比治疗更有人情味,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