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òng rù gǔ suǐ
成语解释:痛到骨头里。比喻痛恨或悲伤之极。
成语出处:《战国策·燕策三》:“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十分悲痛
繁体字形:痛入骨髓
英文翻译:the pain penetrates even into the marrow
痛:1.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头痛。肚子痛。伤口很痛。2.悲伤:悲痛。哀痛。3.尽情地;深切地;彻底地:痛击。痛骂。痛歼。痛饮。痛下决心。
入:1.进去。与“出”相对:入场。入冬。2.参加:入伍。入团。3.合乎;合于:入情入理。4.收入:岁入。5.入声。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髓:1.骨头里像脂肪的东西:骨髓。敲骨吸髓。2.像髓的东西:脑髓。石髓。3.事物的精华部分:精髓。神髓。4.植物茎的中心部分。
说到“痛入骨髓”,大家可能觉得这个词有点夸张,但它确实能精准描述那种深入灵魂的痛感。比如长期遭受背叛的朋友会说:“那种被最信任的人插刀的感觉,真是痛入骨髓。”这种痛不仅停留在表面,更像是从骨头缝里渗出来的寒意。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词只能用来形容身体疼痛吗?”其实不然。比如创业者谈到失败经历时感慨:“看着团队解散、项目归零,那种无力感痛入骨髓。”这里描述的其实是心理层面的重创,说明这个成语既能指肉体折磨,也能表达精神煎熬。
说到具体应用场景,我有个有趣的观察。现代人用这个词时,常常带着点黑色幽默。比如程序员调侃改bug时说:“这个漏洞藏了三个月,现在要重写整个模块,真是痛入骨髓的领悟。”这种用法虽然不严肃,但恰好说明成语的感染力——连日常琐事都能被它形容得刻骨铭心。
有个核心问题值得探讨:为什么“痛入骨髓”比“非常痛苦”更有冲击力?秘密藏在比喻手法里。骨髓作为人体最深处的组织,用它作参照物,瞬间把抽象的痛苦具象化了。就像有人说“心如刀绞”比“很难过”更能引发共鸣,具体化的比喻能让听众产生生理性共情。
在实际生活中,这个词的应用范围正在扩大。比如最近看到网友评论:“看着童年故居被拆,那种痛入骨髓的失落感难以言表。”这种用法跳出了传统语境,把成语拓展到怀旧领域。我个人认为,语言本就该这样与时俱进,只要表意准确,不妨让老词焕发新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这类重口味成语要把握分寸。就像做菜放盐,适量提鲜,过量则齁。比如同事弄丢文件时说“痛入骨髓”就显得夸张,但用在描述重大人生转折时就恰如其分。关键要判断痛苦的深度是否配得上“入骨”的强度,这样才能让表达既有张力又不浮夸。
最后想说,语言是面镜子,既照见痛苦也折射希望。当我们说“痛入骨髓”时,其实暗含着触底反弹的期待。毕竟骨髓作为造血组织,既是痛的终点,也可能是新生的起点。这或许就是中文成语的智慧——在最深的绝望里,藏着不言而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