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ào zhí zhī wù
成语解释:跖:人名,传说是先秦时起义军领袖,封建社会称之为盗跖,代指坏人;物:物品。指盗贼抢劫来的东西。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8回:“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赃物
繁体字形:盗蹠之物
英文翻译:A stolen paw
盗:1.偷窃:盗取。2.抢劫财物的人:强盗。海盗。
跖:1.脚面上接近脚趾的部分。2.脚掌。3.践;踏。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物:1.东西;事物:动物。货物。物质。物尽其用。2.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待人接物。3.内容;实质:言之有物。空洞无物。4.姓。
哎,说到“盗跖之物”这成语,你可能要挠挠头问:“盗跖是谁啊?他的东西有啥特殊的?”别急,咱们先掰开揉碎了讲。盗跖是古代传说中的大盗,传说他抢的东西又贵重又邪门,后来人们就用“盗跖之物”比喻来路不正的财物。举个栗子,比如:“老王突然买了豪宅豪车,街坊都嘀咕他是不是得了盗跖之物。”你品,你细品,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
这时候你可能要问:“这成语现在还能用得上吗?”嘿,别说,还真能!比如说现在反贪新闻里常提到“某某官员收受盗跖之物”,一下子把那种不义之财的味儿给点透了。说白了,这词儿就像给“脏钱”穿了个古风马甲,既含蓄又有文化底蕴。
再换个场景琢磨——假设你在看商战剧,主角发现对手公司账目有问题,这时候旁白来一句:“这笔资金流转诡异,怕是盗跖之物入账。”是不是瞬间让剧情张力拉满?要我说啊,老祖宗留下的成语就是妙,四个字顶得上千言万语。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用成语也得与时俱进不是?现在有些年轻人搞网络诈骗,骗来的钱可比古代盗跖的手段高明多了。但甭管技术怎么变,那种“来得容易去得快”的规律倒是一脉相承。就像我二舅常说的:“盗跖之物烫手山芋,揣兜里早晚要露馅儿。”这话糙理不糙,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最后唠点实在的,成语虽老,智慧常新。现在人总爱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实和“盗跖之物”的警示是一体两面。要我说啊,这世上的钱就像流水,流经正道能养人,流进歪路准淹人。您瞅瞅那些栽跟头的案例,哪个不是被“盗跖之物”的漩涡卷进去的?所以啊,咱们普通人过日子,还是挣踏实钱睡得香,您说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