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bēi zhōng zhī wù
成语解释:杯子中的东西,指酒。同“杯中物”。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五卷:“一生挣得一副好酒量,闷来时只是饮酒,尽醉方休,日常饭食,有一顿,没一顿,都不计较,单少不得杯中之物。”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酒
繁体字形:桮中之物
英文翻译:tass
杯:1.杯子:茶杯。杯盘狼藉。举杯痛饮。2.杯状的锦标:银杯。奖杯。捧杯。夺杯。3.姓。
中:[zhōng]1.方位词。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中心:中央。华中。居中。2.指中国:中文。古今中外。3.方位词。范围内;内部:家中。水中。山中。心中。队伍中。4.位置在两端之间的:中指。中锋。中年。中秋。中途。5.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农。中学。中型。中等。6.不偏不倚:中庸。适中。7.中人:作中。8.适于;合于:中用。中看。中听。9.成;行;好:中不中?。这办法中。饭这就中了。10.姓。[zhòng]1.正对上;恰好合上:中选。猜中了。三枪都打中了目标。2.受到;遭受:中毒。中暑。胳膊上中了一枪。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物:1.东西;事物:动物。货物。物质。物尽其用。2.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待人接物。3.内容;实质:言之有物。空洞无物。4.姓。
哎,说到“杯中之物”这个成语,咱先别急着翻词典——说白了,它就是古人用来委婉指代“酒”的说法。你说为啥非得绕个弯子?嘿,这就像现在人说“来点快乐水”似的,既给话题添点文雅,又带点俏皮劲儿。比如《三国演义》里张飞喝高了误事,要是直说“贪杯误事”,哪有“杯中之物害人深”这句来得有画面感?
这时候有人要问了:“这成语现在还有人用吗?”你别说,还真有!前两天听朋友吐槽公司聚餐:“领导总劝人碰杯,杯中之物都快成职场通行证了。”你看,这么一用既点明了酒局文化,又避免了直说“喝酒”的尖锐感。不过话说回来,这成语可不光用来吐槽——王大爷退休后常说:“我这杯中之物啊,是年轻跑货运时暖身子养成的习惯。”你看,简简单单四个字,带出了多少岁月故事。
那问题又来了:“用这成语要注意啥?”重点在语境!就像吃火锅配芝麻酱还是香油碟,得看场合。比如劝朋友少喝酒,来句“杯中之物虽好,可别让它牵着鼻子走”,比直接说“别喝多了”更让人听得进去。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年轻人聚会都爱说“吨吨吨”,这文绉绉的说法倒是自带反差萌——上个月见00后妹子发朋友圈:“今日份杯中之物是奶茶,胖死我算啦!”你看,老词新用多有意思。
最后咱得唠点实在的——这成语就像面镜子,照出中国人对酒文化的复杂态度。既承认它能助兴暖场,又警惕它可能误事伤身。不过依我看啊,重点不在杯子里装的是啥,而在端杯子的人怎么把握分寸。就像我老家有句俗话:“酒肉穿肠过,规矩心中留”,说到底,杯中之物就是个引子,关键还得看咱们怎么用它来讲好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