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èn wài zhī wù
成语解释:分:名分。名分以外的事物。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1回:“吾差四个统制官,引一百军人下船搜看,但有分外之物,决不轻恕。”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额外的东西
繁体字形:分外之物
英文翻译:Extraneous things
分:[fēn]1.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2.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3.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分行(háng)。4.散,离: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5.辨别:区分。分析。6.区划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7.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fèn]1.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2.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分。天分(天资)。情分(情谊)。3.料想:“自分已死久矣”。4.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分子。
外:1.外边;外边的。与“内”“里”相对:门外。外表。2.关系疏远的;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人。外乡。3.指外国:对外贸易。外侨。4.非原有的;非正式的:外加。外号。5.称母亲、姐妹、女儿的亲属:外祖母。外甥。外孙。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物:1.东西;事物:动物。货物。物质。物尽其用。2.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待人接物。3.内容;实质:言之有物。空洞无物。4.姓。
同事小王最近总抱怨工作太累,细问才知道他主动揽下了不属于自己的任务。"帮领导写汇报材料也算分内事吗?"他困惑地挠头。其实《论语》早有答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超出职责范围的"分外之物"就像背不合适的登山包,既拖累自己又影响团队节奏。
菜市场张阿姨的故事更有烟火气。她捡到装着金项链的钱包,连夜送到派出所。邻居笑她傻:"又没人看见"。张阿姨却说:"老话讲'拾金不昧',别人的钱财就该物归原主"。这个日常场景印证了古人智慧:面对意外之财,守住本心才能睡安稳觉。
有人问:"为什么总有人追逐分外之物?"明代官员海瑞给出了答案。他任淳安知县时,坚持只领法定俸禄,拒绝"冰敬""炭敬"等灰色收入。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分外之得,如饮鸩止渴"。这种清醒认知让他成为青史留名的清官,也说明贪欲往往始于对小利的放纵。
当代职场中,处理"分外之事"需要智慧。朋友李晴在互联网公司就遇到过两难:总监让她代做私事。她巧妙回应:"我手头项目本周要交付,您看是先完成公司任务还是协调其他同事帮忙?"这种柔性的边界维护,既保护了自己,也避免了正面冲突。
在笔者看来,面对分外之物的诱惑,就像品鉴功夫茶。第一口烫嘴,第二口回甘,关键要懂得适时放下茶杯。与其羡慕别人碗里的饭菜香,不如专注烹煮自己的"人生火锅",毕竟最适合自己肠胃的,永远是最本真的那口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