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dèng kǒu duō
成语解释:瞪:眼睛发愣;哆:张口的样子。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的样子
成语出处:宋·洪迈《夷坚丁志·荆山客邸》:“翻揭席荐,无所见而出,面色如墨,目瞪口哆,不能复言。”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繁体字形:目瞪口哆
英文翻译:Eyes and mouth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瞪:1.用力睁大(眼):他把眼睛都瞪圆了。2.睁大眼睛注视,表示不满意:老秦瞪了她一眼,嫌她多嘴。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哆:〔哆嗦〕发抖,战栗,如“冷得打哆嗦”(“嗦”读轻声)。
“目瞪口哆”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耳熟,但好像和我们常见的“目瞪口呆”不太一样?其实仔细想想,“哆”这个字在成语中并不常见,很可能是个别地区的方言变体或是误传。不过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个表达的核心都在于通过夸张的表情动作,传递出“震惊到失去反应能力”的状态。
比如公司会议上,老板突然宣布全员加薪20%。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老张举着保温杯的手悬在半空,小李的圆珠笔啪嗒一声掉在会议记录本上——这种集体定格的状态,完全可以用“众人目瞪口哆”来形容。
那为什么用“哆”而非常用的“呆”呢?个人猜测可能是方言中的拟声用法。就像北方人说“冻得直打哆嗦”,南方某些地区可能用“哆”来强调受惊后的震颤感。这种语言的地域性差异,反而让成语变得生动有趣。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可以灵活调整。比如描写小孩第一次见到海豚跃出水面:“她张着小嘴却说不出话,眼睛瞪得圆圆的,整个人像被按了暂停键。”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成语,但同样传递出了“目瞪口哆”的画面感。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网络用语这么多,这类传统成语还有必要用吗?我倒觉得这正是中文的魅力所在——既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又能吸收新的表达方式。就像看到特别震撼的魔术表演时,脱口而出的“我整个人都惊呆了”,本质上还是“目瞪口哆”的现代版演绎。
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不断冲刷出新的河道。重要的是抓住表达的精髓,而不是纠结于某个字的对错。下次遇到让人惊掉下巴的事情时,不妨试试用这个略带古意的说法,或许能给你的叙述增添几分趣味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