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ǒu dāi mù dèng
成语解释: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
成语出处:明·许仲林《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些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作一堆麻,酥酥成一块,莫能动履。”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用于惊讶的场合
繁体字形:口獃目瞪
英文翻译:Gawking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呆:1.傻;愚蠢:痴呆。2.不灵活;死板:呆头呆脑。两眼发呆。3.同“待(dāi)”。注:呆4.旧读ái,此义又作“騃”。故《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騃”作为“呆(ái)”的异体字处理。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呆”统读dāi,而“騃”并无dāi音,故不将“騃”作为“呆(dāi)”的异体字。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瞪:1.用力睁大(眼):他把眼睛都瞪圆了。2.睁大眼睛注视,表示不满意:老秦瞪了她一眼,嫌她多嘴。
“口呆目瞪”这个词你用过吗?举个例子:老张在超市抽中一辆汽车,拿着奖券站在原地足足半分钟没出声,真叫个口呆目瞪。这画面感够强吧?
自问:为什么这个成语能传神地描绘惊讶状态?当人受到巨大冲击时,大脑处理信息会短暂停滞,身体像被按了暂停键——嘴巴微张、瞳孔放大,这种生理本能反应被成语精准捕捉到了。
上周公司年会上就有活例子:平时最腼腆的小李突然抱着吉他登台,自弹自唱惊艳全场。同事们集体上演口呆目瞪名场面,有个姑娘举着叉子的手悬在半空都忘了放下。
自问:现代人还会被惊到这种程度吗?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确实对惊喜阈值提高了。但去年社区象棋赛,八十岁的王大爷用“马后炮”绝杀省冠军那局,可是让围观群众连手机都顾不上拍,满场此起彼伏的“嚯——!”比短视频里的罐头笑声真实百倍。
有个有趣现象:小孩子更容易出现口呆目瞪的状态。上次邻居家五岁男孩第一次见全息投影的恐龙,那种纯粹而直接的震撼,成年人恐怕得中彩票头奖才能复刻。
语言学家说这类成语是文化基因的活化石。我倒觉得更像是集体潜意识的快照,把人类共通的身体语言凝固成了四个字的琥珀。下次遇到让人合不拢嘴的事,不妨留意周围人的表情包——最生动的语言教材就在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