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ù dèng shé jiǎo
成语解释:同“目瞪口呆”。
成语出处: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一报元征》:“向之主战者,乃始目瞪舌挢,神丧胆落,不敢出一语。”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繁体字形:目瞪舌撟
英文翻译:Dazzled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瞪:1.用力睁大(眼):他把眼睛都瞪圆了。2.睁大眼睛注视,表示不满意:老秦瞪了她一眼,嫌她多嘴。
舌:1.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2.铃或铎中的锤。
挢:1.抬起;举起;翘起:挢首高视。2.同“矫1”3.(jiǎo)。4.同“矫3”(jiǎo)。
“目瞪舌挢”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先来看个场景:魔术师突然从空帽子里变出一只兔子,台下观众个个瞪圆了眼睛,张着嘴却说不出话——这不就是活生生的“目瞪舌挢”吗?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目瞪口呆”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形容惊讶状态,但“目瞪舌挢”更强调语言功能的暂时丧失。比如当朋友突然宣布辞职去环游世界时,你可能目瞪口呆,但若他当场掏出环游世界的机票放在你面前,这时候的震惊程度就升级为“目瞪舌挢”了。
生活中什么时候会遇到这种情况?想象你精心准备了三个月的项目方案,老板突然在会上说:“这个项目我们不做了。”那一瞬间的冲击感,就像被人按了静音键,明明有千言万语却发不出声——这种失语状态正是成语的精妙所在。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至今?我发现现代人虽然常用“震惊我全家”“蚌埠住了”等网络用语,但成语的凝练表达自带画面感。就像上周团建时,平时沉默寡言的程序员小哥即兴来了段街舞,全组人集体上演“目瞪舌挢”现场,这种戏剧性场面用四字成语描述再贴切不过。
再举个职场例子:新来的实习生把重要文件误删了,主管正要发火时,实习生竟然用数据恢复软件三分钟找回文件。此刻主管的表情变化堪称经典——从怒火中烧到“目瞪舌挢”再到竖起大拇指,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需要特别注意什么?这个成语自带夸张属性,适合用在需要强调戏剧化转折的场景。比如旅行时导游说“我们现在要穿越雷区”,在众人吓得屏息时,导游笑着补充“是二十年前的雷区遗址”——前一秒的紧张和下一秒的释然,恰好构成“目瞪舌挢”的完整情绪链条。
最后分享个观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能让人“目瞪舌挢”的时刻反而变少了。但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遇到超越认知的惊喜或意外时,不妨放下手机,好好感受这种原始的、不加修饰的震撼体验。就像上周我在菜市场看到卖菜大妈用流利英语和老外讨价还价时,那种猝不及防的文化冲击,至今想起仍觉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