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ò jiā xiàn lìng
成语解释:指横暴的地方官。
成语出处:明 敖英《东谷赘言》上卷:“人有恒言:‘破家县令,灭门刺史。’予谓此言,强宗豪右当常讼之。”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指横暴的地方官
繁体字形:破家縣令
英文翻译:Broken family county magistrate
破:1.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手破了。纸戳破了。袜子破了一个洞。2.使损坏;使分裂;劈开:破釜沉舟。势如破竹。破开西瓜。3.整的换成零的:一元的票子破成两张五角的。4.突破;破除(规定、习惯、思想等):破格。破例。破记录。5.打败(敌人);打下(据点):攻破城池。大破敌军。6.花费:破钞。破费。破工夫。7.使真相露出;揭穿:说破。一语道破。案子已经破了。8.受过损伤的;破烂的:破衣服。房子很破了。9.讥讽东西或人不好(含厌恶意):谁看那破戏!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县:[xiàn]中国省级以下的一种行政区划。[xuán]古同“悬”。
令:[lìng]1.命令。2.使得:令人兴奋。3.美好:令名。4.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兄(称对方的哥哥)。5.时节:冬令。6.古代官名:县令。7.古又同“鸰(líng)”。[líng]1.〔令狐〕2.古地名。在今山西临猗一带。3.复姓。[lǐng]量词。原张的纸五百张为一令。
“破家县令”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的核心意思其实很直白——字面意思就是“能让一个家庭破碎的县官”。为什么会用这么重的词形容地方官员呢?咱们先来看个例子。
假设古代某县遭遇旱灾,县令不仅不组织救灾,反而借着收税的名义强行征收百姓最后的口粮。张三家原本还能靠存粮勉强维生,结果粮食被抢走,老母亲饿死,儿子被迫卖身为奴。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咬牙切齿地说一句“破家县令”,是不是瞬间就能理解了?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县令的权力真有这么大吗?实际情况是,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古代社会,地方官确实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比如明朝小说《醒世姻缘传》里有个情节:县令因为私人恩怨,随便找个借口就把良民家的祖宅充公,这种“合法伤害权”正是成语诞生的土壤。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也在提醒我们制度设计的重要性。我常想,古代百姓把身家性命都系于一人之身固然危险,但现代社会建立的监督机制、申诉渠道,不正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吗?就像现在村里搞危房改造,补助名单都要公示七天,这种透明化操作让“破家县令”式的悲剧很难上演。
再看个现代版例子:某地拆迁办主任私下篡改补偿标准,导致二十多户居民拿不到应有补偿。虽然最后事情被纪委查办,但受损家庭已经承受了巨大压力。这提醒我们,任何时代都需要警惕权力失控的可能——就像老百姓常说的“别把钥匙交给不懂开锁的人”。
或许有人疑惑:现在法治社会了,这个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其实它更像面镜子,照出的是永恒的警示。去年某地曝光的“证明你妈是你妈”闹剧,本质上还是某些办事人员缺乏服务意识。这种作风若不改正,虽不至于让人“破家”,但确实会给群众添堵。
从个人观察来看,基层治理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越来越多的“最多跑一次”服务、政务APP在线办理,其实都在用技术手段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就像我老家新装的智能公章机,每次盖章自动拍照存档,村干部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看心情盖章”了。
说到底,“破家县令”不仅是历史故事,更是社会治理的活教材。它告诉我们:好的制度能让坏人不敢作恶,坏的制度却能让好人变成恶吏。当我们今天谈论基层治理现代化时,其实就是在搭建更多制度护栏,让权力真正成为服务百姓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