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ó pò jiā wáng
成语解释:国家被分割;家室被毁灭。
成语出处:晋 刘琨《答卢谌书》:“国破家亡,亲友雕残。”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国家覆灭、家人离散
繁体字形:國破家亡
英文翻译:the country is defeated and the home lost
国:1.国家:国内。祖国。外国。保家卫国。2.代表或象征国家的:国徽。国旗。国花。3.在一国内最好的:国手。国色。4.指本国的,特指我国的:国产。国术。国画。国药。5.姓。
破:1.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手破了。纸戳破了。袜子破了一个洞。2.使损坏;使分裂;劈开:破釜沉舟。势如破竹。破开西瓜。3.整的换成零的:一元的票子破成两张五角的。4.突破;破除(规定、习惯、思想等):破格。破例。破记录。5.打败(敌人);打下(据点):攻破城池。大破敌军。6.花费:破钞。破费。破工夫。7.使真相露出;揭穿:说破。一语道破。案子已经破了。8.受过损伤的;破烂的:破衣服。房子很破了。9.讥讽东西或人不好(含厌恶意):谁看那破戏!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亡:[wáng]1.逃:逃亡。流亡。2.失去:亡佚。亡羊补牢。3.死:伤亡。死亡。4.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wú]古同“无”,没有。
“国破家亡”这个成语,字面上是“国家破碎、家庭消亡”,但它的含义远不止字面这么简单。举个例子:唐代诗人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面描写战乱后的荒凉,实际上藏着对和平的渴望。这种用环境反衬悲剧的手法,让成语的冲击力更强烈。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沉重的成语,现代人还能用得上吗?当然可以!比如一位作家描写战争题材的小说时,可能会写:“炮火连天的那段日子,无数人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绝望,但总有人像野草一样从废墟里站起来。”这里的“国破家亡”既点明了时代背景,又暗示了角色命运转折的可能性。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跨越千年引发共鸣?核心在于它触动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对归属感的珍视。试想一个普通家庭,突然因为战争失去家园和亲人,这种集体记忆通过成语代代相传。就像我们今天读到“国破家亡”四个字,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历史课本里的画面,甚至联想到新闻中的难民镜头。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中有新变化。某次社区讨论城市拆迁时,听到老人感叹:“老房子拆了,街坊散了,跟小型的国破家亡似的。”虽然用词夸张,但生动表达了人们对熟悉环境消失的惆怅。这种用法虽不严谨,却反映出成语的生命力——它能跨越时空传递相似的情感内核。
个人认为,理解这类成语的关键在于“代入感”。与其死记硬背解释,不如想象自己站在历史现场:如果你是战乱中的书生,或是流离失所的百姓,这四个字会包含多少层情绪?这种思考方式能让成语学习变成有温度的历史课。
需要警惕的是,不要滥用这类沉重词汇。曾见学生作文写“考试失利就像国破家亡”,这显然不合适。成语的分量感来自历史积淀,使用时既要有共情力,也要有分寸感。就像老话说的:“瓷器店里耍大刀——碰不得的别硬碰。”
最后留个思考题:当我们今天说起“国破家亡”,除了历史的伤痛,还能从中提炼出哪些积极启示?或许是对和平的加倍珍惜,或许是对微小幸福的敏锐感知。成语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怎样的答案,取决于我们以何种目光审视它。